為人父母實在是個悖論――擔負著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影響著人類的未來,卻無需事前培訓、持證上崗,幾乎可以說是零門檻。
但我自問在育兒這件事上還是比較上心的。之前,只要和育兒沾點邊的文章都會看,也通過聽講座和微課等方式吸取了不少育兒經。諸如“正面管教”、“溫和而堅定”、“共情”等新晉的育兒詞匯也都可謂爛熟于心。
滿心以為自己裝備齊全、武裝到位,應付家中的小小怪物應該綽綽有余。誰知道幾番試水下來卻收效甚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各種高大上的育兒招數到實際對戰時每每失靈。每當這個時候,加倍的挫敗感襲來,于是一切的理論指導都被拋諸腦后,所有的管教方式只剩本能反應。
雖然我們也常常抱怨曾被父母粗暴地對待,嫌鄙父母的管教方式野蠻落后,但我們也幾乎無可避免地將這些方式運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不僅因為這些我們從小耳濡目染習得的東西已經深入骨髓,也因為實踐證明這些方法更能立竿見影。
我對付兒子的必殺技要數“閉門羹”,就是當孩子把我惹到忍無可忍之時把他關到家門外。此招是得自父母的真傳,雖說粗糙了點兒,但勝在威力大、見效快,倔強的小子每每在門外大哭一陣后就能妥妥地被馴服。
我一度為能不打不罵就換回一個聽話的孩子而沾沾自喜,直到學習了發展心理學的課程后才發現自己錯得有多離譜。
原來在孩子還不具備基本生存能力的時候,他所有的生命力和安全感都來源于他賴以生存的環境,家和母親幾乎等同于他的全世界。如果把孩子與這個環境強行隔離,他會在無形中感覺到被剝奪了生的權利。更有甚者,孩子內心一點一點建立起來的擁有秩序和信任的世界會瞬間崩塌。
在了解到這些的當下,我回想起小時候被關在家門外時的情景。那種恐懼和絕望的感覺驟然而至,讓人不寒而栗。原來它們從不曾遠離,只是被深深地壓抑在了心底。再進而想到了兒子被關在門外的時候,他死命扒住門沿的手和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忽然變得讓我萬般揪心。
我這才意識到,對家長來說一些稀松平常的管教手段,很可能對幼小的孩子而言就是一份親情的阻斷、一次無情的拋棄。這樣的管教很可能比你想要糾正的那個壞習慣對孩子的傷害更深更久。
當天晚上,趁著和兒子睡前聊天的機會,我萬分真誠地向他道歉:“媽媽以前做得不對,不應該把你關在門外來懲罰你。”誰知剛剛還心情不錯的兒子頓時臉漲得通紅,眼淚一下子迸了出來,看得出來是累積了多時的委屈剎那間全都涌了上來。
等情緒稍稍平復下來,兒子問我:“你怎么突然知道錯啦?”“因為媽媽也在上課,明白了這樣的教育方式非常錯誤,所以一定不會再有下次了。”“媽媽,你上的這個課真不錯,一定要堅持學下去!”兒子說完,還掛著淚珠的臉上綻開了笑容。我知道,那個曾經驚恐受傷的小孩已經漸行漸遠。
經過一段時間的系統學之后,我才真正領悟到,對于先進的育兒理念,如果僅僅把它們當作“術”來學習,停留在模仿其中的一些形式、運用幾句標準的話術,就算收到些成效也只會是一時之功。
所謂“道為術之靈,術為道之體。有道者術能長久,無道者術必落空。”這大約就是我以前屢試屢敗的根源所在吧。
而育兒之道恰恰在于要放下為人父母的姿態、忘卻管束指教的初衷,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視角去審視這個世界。只有當我們與孩子處在同一平面上時,我們的“正面”、“溫和”、“共情”才會真正發自內心,才能更好地契合孩子的心靈。
雖然每個人都是從孩提時候走來,但作為一個成人要做到與孩子同頻卻絕非易事。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我不會放棄努力。親愛的小孩,讓我懂你多一點、再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