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自己每天寫一篇文章。
盡管寫的內容完全只是意識流的迸發,于情于理,總覺得不值得一看,但這種恰似無意義的堅持,現在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晚上10點過后,坐在電腦前,會不由自主地打開編輯頁,有時一蹴而就,有時一句話草草了事,更多的時候,卻是躊躇在那里,根本就不知道要寫些什么,處在一種想寫卻無話可說的尷尬中。心下惶恐,就好像人站在一片曠野上,分不清方向,似乎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卻不知道該如何權衡。那時,頭皮發麻,心臟緊縮,連呼吸都變得急促,坐也不是,站也不對。手里就像拿著一個燙手的山芋,扔掉吧,覺得可惜;不扔吧,又恐懼又痛苦。
此種狀態下,還能夠寫出什么東西來嗎?在書本《Bird by Bird》中,身為美國知名作家,也同樣會有這樣的經歷,也會遇到寫不出來的情況,即使已經出版了好幾本小說,依舊會出現恐懼、痛苦的感受。正因為下筆之前有千百個擔心和質疑,裹著了前行的腳步,束縛了打字的手指。書中引用了一個作家說的話:
“寫作就如漆黑的路上開車,你能看到的只是車燈所照射到的那塊地,但這樣已經足夠讓你走到終點。”
寫作也同樣如此,想得太過完美只會束縛住自己的腳步,在未寫完之前,誰也不會知道會寫出什么的東西。如果一開始就想要看清楚未來的樣子,就試圖掌控故事中的一切,很難說這是一種明智之舉。抱著一種急功近利的想法,想著一下子就掌握整個寫作的脈絡,只會徒增壓力,還會直接打擊到個人的信心,還沒有寫出一個字,就開始被排山倒海的各種幻想壓得喘不過起來。
《Bird by bird》中提到了作者的哥哥。“10歲的時候,他正在嘗試寫一篇關于鳥類的調查報告,第二天就要交了,他原本有3個月的時間可以來寫,但一直沒有進展。他趴在餐桌前,周圍放著活頁紙和鉛筆、以及一些未打開的關于鳥類的書,因為被眼前的巨大任務量感到無從下手都快哭了。父親在他身邊坐下來,將手臂搭在我哥哥的肩膀上,說道:“一只鳥接著一只鳥來,小家伙。一只一只慢慢來寫”。
寫作就是應該抱著信仰一般的自信堅持下去,積極地擁抱著不確定,享受寫作過程所帶來的種種樂趣和驚喜。一個字接著一個字,一行接著一行,一段接著一段,寫下去……。
寫作如此,生活不也如此嗎?
PS:大過年的,真心不喜歡湊熱鬧,一個人還是安安心心地改改以前寫的東西,因為由內有所發現而心中歡喜。
新的一年,愿自己能夠寫得更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