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image credit: Ariba, Flickr
人是社會動物。盡管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用各種方式解讀別人傳達給我們的各種信息,誤解仍然存在——并且不在少數。奧妙的社交禮儀決定了人際交往中的各種溝通不暢,人類的交流總是不可避免受到干擾。
但是如果沒有干擾呢?
這就是讓萬千人為之著迷的“心靈感應”。隨著新一代神經成像科技的發展,我們終于有機會去理解實際生活中的“讀心術”是什么樣子。
BrainGate 是現有科技中最接近大腦輸出端口的東西。由布朗大學研發的這套系統可以識別出部分人類思維模式。現在,這一科技被用來將些思維模式翻譯成動作(例如用思想 將鼠標在電腦屏幕上移動)。因為缺乏單神經元分辨率,BrainGate還只能執行一些最基本的任務。然而,隨著科學家對人類連接體的繪制,加上智能手機拍照分辨率神速進步的先例,BrainGate的指數級發展指日可待。讀心術也并非是全然天馬行空的想象——雖然做永遠比說要難。
正如我們所知的,任何一款讀心設備都要針對使用者度身進行調整。每個人的大腦都是由截然不同的網絡構成的,表現也是迥然各異。讀心設備要工作,就要先接受“訓練”,學習識別特定的思維模式。盡管如此,要想讓大腦讀懂現實這樣遠不止這么簡單。對信息的搜集只是第一步,除此之外,還需要讓得到的信息具有連貫性。
神經哲學的主要問題就在于我們沒法知道別人的腦內是什么樣。一個經典例子就是我們不可能知道一個人是否能看見紅色。生物學家可以證明視網膜中檢測紅色波長光能的感光細胞的存在,也可以證實其在視覺皮層處理信號的能力,但是他們不會知道顏色在一個人的眼里究竟是怎樣呈現的。個體對光波長的解讀相差大約600-700納米。這還僅僅是一種顏色而已。如果試圖探索另一個人的想象自然是難上加難。
你永遠不可能像看電影一樣去觀察他人的夢境,而是必須跟他們一起做夢。這并不是因為有 些事不可知,而是因為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個人經驗和潛意識的反映。經驗以各種方式在人腦中累積:從時間順序上來看如此,從感官和情緒上來說也是如此。同樣, 還要通過形狀、溫度、人和物理矢量來累積。人的每一個想法都與腦海中無數其他想法、顏色、形狀、數字等有著獨特聯系。想要讀他人的心需要一把打開他人心門 的萬能鑰匙。既然不存在這樣的鑰匙,就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進入那個人的腦內。
假設我們可以造出這樣的裝置。其硬件本身將遠不如它能采集到的信息那樣有價值。讀心術將很可能被用于創造一種內省性的社交媒體平臺。這一平臺可以通過向大眾 發布免費服務搜集大量個人信息來賺錢。事實上這種設備已經初具雛形了:Thync是一種聲稱可以直接對大腦發射信號的科技裝置。盡管目前這一裝置只有“活力”和“放松”兩種功能,假以時日,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或許可以對大腦傳達其他的信息,打開通往心靈感應的大門,就像給靈魂按上了藍牙裝置,一個人的記憶和情緒都將可以被左右。
如果類似科技得以普及,勢必會成為一把有利有弊的雙刃劍。讀心科技將使我們犧牲少數派意見,實時促成大多數人的共識;亦或通過理解和共鳴使人和人緊密聯結在一起。由于大腦具備了同時處理個人和集體思想的能力,我們要么會變成超人,要么變成腦癱。無論哪一種,聊天這件事都將因為不再有必要而從人類的生活中消失。
樂觀地說,讀心技術可以從不同方面造福人類社會。無需取證便可客觀地監測思維模式將讓現階段難以攻克的精神疾病變得不堪一擊,反社會者的行為也將可以預測。我們將能夠理解而不是忍受多元性神經系統,并對不同的智力類型進行整理分類。我們也會更坦然地接受人類共有的本能沖動——尤其是那些難以啟齒的——而無需有羞恥感。
在這些群體思維的引領下,人類會達成“全球性意識”,還是會根據現有的社會文化背景分成不同的系統?或者說,讀心科技除了消除“羅生門效應”(譯者注:羅生門效應,源自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意為眾人對已發生的事各執一詞的解讀,使事實沒有定論)之外別無它用?可以肯定的是,讀心科技將加深人際間的移情作用。至于這其中是否存在某種道德缺失則是見仁見智的事了。
現階段,鑒于人類的大腦尚未因讀心科技連接在一起,讓別人知道你的想法與否還是你自己可以決定的。將來可就不好說了。
文章來源:Inverse
文章作者: Jonathon Keeney
編譯:未來論壇? 商白
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為“未來論壇”微信號 (ID:futureforum)
關注我們
微信:未來論壇(ID:futureforum)
微博:@未來論壇FutureForum
官網:www.futureforum.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