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承認富裕顯貴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希望得之有道;貧窮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希望去之有道。這前半部分的觀點適合普世論。
然后他開始抬君子了,因為仁德的人才是君子,那么君子時刻都保持著仁德狀態(tài),不論身處何處。若真有人自覺自愿把仁德放在心里,體現(xiàn)在行動里,很好,大家都認同他是君子。
人人都希望別人是君子,而自己做偽君子或小人。為什么呢,人性難免有自私的一面,一旦私心一閃念,就得批私斗修的歷史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了,當時的人們都成為君子了嗎?沒有,世界不僅沒有大同,而是沉淪了。
孔夫子把君子的標桿定的很高,結(jié)果是因為大家都做不到,所以最終的現(xiàn)實變成:既然都不是君子,那就弱肉強食吧。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ǖ玫剿筒粫ハ硎艿模回毟F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ㄈ[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nèi)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shù)氖侄魏屯緩饺カ@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4.6【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