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既沒有悲天憫人的心,又沒有承擔苦痛的能力。做不到感同身受,也不愿去面對。這是一個沉重的故事,敘述的方式和文字都同樣是沉重的。
在對文章做評論之前,我想以一個寫手的身份簡單轉述一下這個故事:
幼年時,我的生母經常因為遭受我的生父的毒打多次逃離未過。在某次生母逃離之后,生父狠狠打了我一頓,然后酗酒,并不明不白的死去。后來,我被奶奶領回去扶養,等等奶奶完全瞎了,她又找到別人把我送到了生母和繼父的家里。繼父在生母為他生下一子后才開始經常性地回家,但是,生母的婚后生活還是苦不堪言。
我18歲,輟學,又叛逆。一次偷了家中錢財跑到很遠的網吧上網,也因此談過了地震。而,我的生母、繼父和弟弟可能全部死在了地震中。我以志愿者的身份參加了救災。8年以后重獲新生,并且得幸認識了尚未成名的寫手革鄔。
到這里,第一章《以愛為牢》也就結束。
接下來,話歸正題:
立意
作為《孤島》的第一個章節,《以愛為牢》為整個一部連載開了一個好頭,立意也不錯。但是,這樣的故事,讀來讓人不禁感嘆,大體是把太多的不幸運撮合到一起,杜撰而成。我不希望這樣的事是真實存在的,幸福的事情大體相同,悲傷的故事卻各有各的不幸。如果,第一章中就某一個橋段進行大量的筆墨渲染,達到的效果肯定不是這樣干巴巴得敘述故事而已。
人物
我,作為整個連載的第一視角主人公,這個角色是沒有靈魂的。讀者看到的只是陳述,故事雖然精彩,卻像是硬生生套到角色本身上的。我確實可憐,但這樣一個可憐的角色難道就沒有他的可恨之處么?一個剛剛輟學的孩子,面對死亡怎么可能那樣處之泰然!即使是陌生人,恐怕也會有憐憫之心,更何況是自己的生母,這一個角色在這樣的背景中沒有發生成長。
這讓我想起了陳平,作為一個年幼時就與墳墓為伴的自閉癥兒童,即使是這樣一個坦然面對死亡的陳平在對待荷西的去世時也是悲痛欲絕,撕心裂肺的。那么,再一次回歸到我這個角色,就是完全不成立的。
再說革鄔,這個把自己關在牢籠里的寫手大體是不會成功的,創作高于生活,卻和生活息息相關,雨辰不太明白文中塑造這樣一個角色的目的,難道僅僅是讓我的生活不是那樣干癟的么?她的出現除了反推當時我的生母的逃跑,對于情節的推動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換成其他的任何一個人,都是成立的,也就是說,這個角色是沒有特點的。
環境
章節中雖然沒有提及,但還是有大的環境背景的,那便是汶川的大地震。這樣一個特征鮮明的環境,文中沒有任何的著墨,難道要讀者自己去意會么?但凡一個正常的人在看到這樣的場景都是觸目驚心的,廢墟成堆、尸山成海。怎么可能沒有描述呢!可以說,這是章節的一個敗筆。本來是人物蛻變的一個最佳時期,可惜一片空白、沒有著墨。
情節
對于第一章的情節,我不做任何的點評,但敘述方式不禁讓人覺得冗長、枯燥無味。整個的推動都是以第一人稱去闡述,這確實可以讓讀者有一定的代入感,但是效果甚微,只有更加深度的描寫,以及高品質的刻畫,才能達到讓讀者感同身受的效果。
所有評論僅代表雨辰個人,與其他任何組織或個人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