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總是這樣走過一生,漫無目的地行走著,身上沒有一個包袱,手里沒有一張地圖。生命如此有限,我們常常不知如何綻放出光芒,那就一起來看一下這兩位主角是如何努力為生命增添光彩的。
作者丨曾澤欣 張思夢
書
《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
《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是德國作家歌德的一部教育小說,它內(nèi)涵豐富,對藝術問題的探討深入、細致、詳盡,深刻的思想直接而自然地融入了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中。
在歌德數(shù)量巨大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浮士德》被公認是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事實上,《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和《威廉·邁斯特的漫游時代》這兩部小說,許多方面都近似于詩劇《浮士德》,從一定意義上講,她們真像是在一個母體內(nèi)同時孕育生長的孿生姐妹。
1777年2月16日,歌德在日記里提到“口授《威廉·邁斯特》”,表明當時就已開始《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的前身或初稿《威廉·邁斯特的戲劇使命》的寫作;幾經(jīng)修改之后于1796年正式出版《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的前四部。
從1777年到1796年,整整有二十年之久!如果一直算到完成《威廉·邁斯特的漫游時代》的1829年,這兩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就是延續(xù)了五十余年,可以說是歌德用畢生的心血來完成的作品。
與《浮士德》一樣,在《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有當時與歌德齊名的另一位德國大文豪席勒的參與,這部作品同樣凝聚著這位偉大朋友的一份心血。
席勒等好友的鼓勵、幫助,是《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完成和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外因。但最終使它從“戲劇小說”擴展提升為“教育小說”的內(nèi)因,主要還是歌德自己閱歷的增長、思想的提高以及藝術的成熟等等。
歌德開始寫《威廉·邁斯特的戲劇使命》時才二十七歲,剛到魏瑪不久。而在其后的近二十年里,他在魏瑪做大臣和樞密顧問,長期周旋于貴族社會之中。
1786年秋,歌德旅居意大利,在這個南方的文明古國一住就是一年多,對這個作品人物迷娘所歌唱和向往的神奇地方有了實際而深切的體驗。
1791年后,他專心做魏瑪劇院的總監(jiān),親自參與劇院的建設、管理和演出活動,不僅挑選和編寫劇本、選聘和培訓演員,有時還登臺扮演角色。在他的指導下,魏瑪劇院排演過莎士比亞包括《哈姆雷特》在內(nèi)的三個劇本。
所有這些經(jīng)歷,都自然而然地融進了小說情節(jié)里,不僅豐富了思想內(nèi)涵,也使其中的人物、事件、場景變得更加鮮活和典型。
歌德雖然以傳統(tǒng)講故事的方式展開情節(jié),但《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卻是一部富有德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成長小說。
故事發(fā)生在德國手工業(yè)十分發(fā)達的時代,主人公邁斯特在追逐愛情的途中經(jīng)歷了許多個女人,但是對他影響較大的無外乎瑪莉亞娜、菲莉涅、特雷薩和娜塔莉亞。
小說的結尾,威廉雖與貴族女子娜塔莉亞結合,卻繼承了迷娘的土地和遺產(chǎn),帶著與瑪莉亞娜愛情的結晶菲利克斯,啟程去往那“檸檬花開的國度”,尋找靈性與詩意的歸宿。
愛情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充滿魔力的字眼,它令無數(shù)的人心馳神往。同樣,它也是使得人類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這部小說中,尋找到一個合適的愛人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在這本書中,威廉的學習大致經(jīng)過了兩個階段,即從事戲劇藝術和投身社會實踐的階段。
當他失望地告別了演藝生涯,轉向父親所期望他從事的商業(yè)事業(yè)時,他在去莊園的途中遇到了一個“鄉(xiāng)村教師”,向他傾訴了自己之前雖然努力但是卻沒取得成就的失落。
這位塔樓兄弟會的被稱為“教士”的人告訴他“人生旅途上的所有遭遇和經(jīng)歷,不管是成功或者失敗,歡樂或者痛苦,無不對人的修養(yǎng)和成長發(fā)生影響和作用;在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與之發(fā)生的種種關系都能讓我們成長。”這同時也是這本成長小說的主題。
我記得曾經(jīng)有一段說到:“因為沒有誰相信,一個人能夠克服自己早年獲得的最初印象。要是一個人處于值得稱贊的自由環(huán)境中,周圍都是美好和高尚的事物,在與一些善良人的交往中成長起來,他的師長教給他的是首先必須知道的東西,這樣他理解起來便容易,學到了的知識便永遠不會再忘卻,他最初的行為也受到了規(guī)范,使他將來能夠比較輕松地建功行善。”這正是在告訴我們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和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多么重要,最初的印象對一個人影響也同樣十分深遠。
每個人都是在不斷經(jīng)歷中獲得成長,去流浪、去成長,讓我們感悟人生的真諦,體味其中的酸甜苦辣,換來最后的那抹虹。
影
《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是達米恩·查澤雷編劇并執(zhí)導的一部音樂劇情片,由邁爾斯·特勒、J·K·西蒙斯主演,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年青人努力地想要成為頂尖的爵士樂鼓手的故事。
該影片在2014年一經(jīng)上映便引起極大轟動,斬獲多項大獎。
它的劇情原型來自于達米恩·查澤雷年輕時學鼓的一段經(jīng)歷,他遇到了一位十分偏執(zhí)的老師,這段短暫的經(jīng)歷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理查德寫出《爆裂鼓手》后將它鎖在抽屜里,那一年是他四處投稿卻連遭拒絕的灰暗時期,他害怕別人看到《爆裂鼓手》后說:“噢,原來理查德是這樣一個人!”。
然而當《爆裂鼓手》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時,它迸發(fā)出了驚人的力量,經(jīng)典的作品總是有著不朽的生命,直至今天我們看完這樣這部作品仍會被它深深打動。
許多人會認為《爆裂鼓手》是一部勵志電影,主要表達男主通過個人努力取得成功,而我更認為它是在講述個人對熱愛事物的極致追求,到了偏執(zhí)而魔性的境界。
在影片《霸王別姬》中有一句經(jīng)典臺詞形容程蝶衣“不瘋魔不成活”,這句話也同樣詮釋了安德魯和弗萊徹對音樂的極致追求。
19歲的安德魯成長在單親家庭,一心想成為頂級爵士樂鼓手,某次在學校練習時偶然被魔鬼導師弗萊徹相中并選他進入樂隊,安德魯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他越是刻苦練習,與外部世界的隔閡越大,弗萊徹的暴躁和喜怒無常更是在無形中影響并扭曲著安德魯?shù)男愿瘛?/p>
安德魯為了更好的練鼓,選擇與喜歡的女友分手,登上紐約音樂廳的前十幾秒他凝望著父親,當他開始演奏時便完成了人性到魔性的轉變。弗萊徹秉持著“be the greatest,or nothing”的人生信念,他對音樂有著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和極致到近乎偏執(zhí)的追求,這也是弗萊徹極端而不留余力的叱責、刁難、辱罵,甚至是傷害安德魯?shù)脑颉?/p>
主人公安德魯愿意接受地獄一般的訓練,讓自尊心不斷被捶打,并非是有任何受虐傾向,堅持并不斷超越自我的原因就在于他有著和弗萊徹一樣對音樂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同樣的偏執(zhí)和極致的追求。
人生的失敗也許是因為不夠努力,或者是沒有天賦,再者是有天賦也努力但卻沒有運氣,大多數(shù)人遠遠沒有努力到拼天賦和運氣的地步,卻往往認為自己是最后一類人,沾沾自喜地和自己說做得還不錯或者只是自怨自艾地抱怨運氣不好。
這部影片最精彩也是最真實的部分不在于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勵志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最后的成功,而是呈現(xiàn)了一條充滿荊棘的成功之路,追求極致讓安德魯失去了很多,這是雞湯中不會提到的。
極致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極端,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想要得到極致的成功就得承受極致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