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昆明梁艷分享521天。網絡中級五期。2018.10.23
? ? 每次督導都收獲滿滿,信息量超大,需慢慢地消化吸收。老師們呈現的案例都具代表性,再通過聆聽劉老師的現場督導,不僅學習到更多與之相關知識、方法和技巧,還能推而廣之或借鑒到其他類似的個案中。今天看了高級一期班老師們關于昨晚督導的分享,每位老師都非常用心、認真,梳理總結的很全面。如關于咨詢目標的確認、咨詢設置的把控、咨詢師的態度、U型咨詢師法、咨詢師的“佛系”心態等。老師們分享的內容,也是我今后需牢牢掌握和熟練應用的,更是在實際操作中要時刻覺察的。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我認為對我自己來說非常重要的,在用的時候又會往往會忘記的點:
? ? ? 一是把握好來訪者的高期待與咨詢次數間平衡。來訪者的問題(困惑、不良行為和情緒)非一日形成的,但卻期待通過一兩次咨詢就有天翻地覆的改變——問題消失,回歸正常。解決之道是咨詢前或咨詢開始時將心理咨詢有關“常識”進行簡單的普及,讓來訪者(重要他人)心里有個普——理性地看待咨詢次數及咨詢效果間的關系。不再就咨詢次數與咨詢效果的不匹配而扯皮。二是把握好保密和保密例外之間的平衡。咨詢師對來訪者的承諾之一就是保密原則,給來訪者創造一個安全、放松、無防御的環境,但現實個案中,尤其是做孩子的咨詢,家長常常想知道孩子與咨詢師都聊了什么?孩子的表現如何等?在告訴家長與否之間,告訴什么?咨詢師可以在咨詢結束時,真誠而直接地問孩子,剛剛聊的如果父母問起來,那些是可以說的,那些是不可以的呢?然后根據孩子允許的再次澄清確認,讓孩子相信咨詢師和他是一伙的,他的“小秘密”是安全的。這樣的反饋既滿足了家長的好奇心,也讓家長配合協助孩子,注意觀察孩子的細微變化,同時也讓家長覺得自己的錢花的值。三是把握好不求不幫與助人之職間的平衡。劉老師說咨詢師要保持佛系之心,即不求不幫,來歡迎去不留的自然狀態。但有時候擔心來訪者或重要他人因對心理認知不到位而做出“錯誤”的決定,給來訪者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如來訪者可能只是出現心里不健康的一些狀況,但家長卻認為孩子是心理異常的,而棄心理咨詢選擇去醫院。當碰到這種情況時,咨詢師助人之職責就會凸顯,內心非常想伸出援助之手,但又有咨詢“設置”的限制,所以很糾結。劉老師說,如果心理真的放不下,那就看似不經意地實際上是有意的去探問知情者,側面了解一下,再做決定。四是把握好建議與否的度。有的來訪者就是奔著建議走進咨詢室的,他們寄希望咨詢師有神奇的魔法,也認定咨詢師有“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不愿意費神思考、不愿意歷經“蛻變”之痛、不愿意從一小步開始漫長的改變之旅……對于這種情況,似乎有不給建議不罷休的意思時,我以為,可以委婉地告訴來訪者,我覺得好用的方法,對你不見得管用。如果通過晤談,通過我的引導你的思考得到的適合你的當下現狀的可行的解決之道,一是用起來得心應手,二是見效快,三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可能還會發現更好的方法。如果我給你建議,那你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去用,是否有效,會因人因事因境遇而不同。
? ? 還有就是關于咨詢的設置,事前告知對咨訪雙方都非常重要。如每次咨詢的時長,兩次咨詢的間隔、收費標準、保密及保密例外,以及簡單介紹心理咨詢的性質、咨詢效果等等。讓來訪者做到心里有數,知道那些提議是合理的,那些要求是非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