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肯做作業怎么辦?看到這個問題,我相信不少爸媽是氣不打一處來。
打一頓吧,下不了手;憋在心里,自己又郁悶得慌。所以,很多爸媽已經把這幾句話當成口頭禪——“好了,吃完飯了,趕緊去寫作業去吧。”、“認真寫,好好寫......”、“寫不完今天就別吃飯。”
這個時候,聽話一點的孩子可能會自覺跑到書桌上認真完成作業;不自覺的孩子也許會磨蹭一下,直到家長嚴厲警告,才不情愿地走到書桌前,邊磨蹭邊寫作業。你信不信?真正聰明的家長,能讓孩子心甘情愿做作業。
那么,如何讓孩子心甘情愿完成作業?
1為什么大多數孩子會排斥寫作業?
除了做作業真的是一件費力又費腦的苦差事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你用上面的語言和孩子溝通時,他大腦接收到的信息其實是:被命令、被控制。
當大腦接收到的信息是“命令”或“控制”的時候,大腦首先輸出的信息其實是“拒絕”,而不是“行動”。所以說,當你命令孩子寫作業時,他已經本能在抵抗了。
當一個人發自本能地去抗拒一件事情的時候,取得良好結果的幾率也就微乎其微。
很多老師、家長在和孩子說話時,總是習慣性地命令、要求,掛在嘴邊的總是這幾句,“你該做什么?你不該做什么?你在這個時候要學什么?你該怎么聽話......”從來沒有問過孩子,“你要不要做什么?你想做什么,接下來,你該怎么做......"這就難怪很多孩子做起事情來特別被動,完全沒有主動參與的意識與積極性。
2參與感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大多數人不管是在工作或者學習中,往往都不太喜歡發號施令的人,因為那意味著你處于被動的狀態。
只有當你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團隊一份子的時候,你才會真心去為你的團隊努力,這個團隊可以是你的家庭、你的工作小組……
對孩子來說,應該是能讓其參與學習任務的任何團體。換句話說他們讓你有歸屬感,你對他們有參與感。
就拿做作業來說,如果你只是每天讓你的孩子去完成作業。那么對他而言,他只是在完成老師的要求而已,事實上,這個時候,孩子往往呈現的是一種置身事外的態度。
只有當他從心底認同自己是完成作業這項任務的一份子,并且是最重要的主體時,他的大腦才會輸出積極主動的信號。只有這樣,他才會有意識去主動完成作業。
3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對作業有參與感?
▌ 1、溝通時,盡量把祈使句換成疑問句
“吃完飯了,趕緊去寫作業。”換成:“我們現在吃完飯了,接下來該做什么?”
“先去寫語文,寫完語文再寫數學。”換成:“你想先寫什么?”
“快點寫啊,別磨蹭。” “認真點啊。”換成:“寫作業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由被動接受轉換成主動思考。
▌2、給予孩子充分思考以上問題的時間,并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答
將簡單的一句話分成三五句話,變成一些具體的問題來跟孩子講。
比如,把“你快一點寫作業。“換成:”你怎么樣安排今天的作業,你覺得效率高一些?你為什么會選擇先寫英語,這樣的好處是什么?你是先背單詞還是先做閱讀,為什么?你是怎么發現這樣效率會比較高的?“等等。
這樣轉換說話方式,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很累,可能會認為等待孩子自己回答比你直接告訴他答案要浪費時間。但是,對于孩子來說,經過自己思考,從嘴巴里說出來的話,要比聽到的話有用的多。
結合家長自身來說,當有人告訴我們“你要努力”和從我們自己口中說出“我一定要努力!”你覺得哪個更能激勵你?所以,對孩子來說,亦是如此。
▌3、和孩子共同制定學習計劃
選擇一個寬裕的時間,和孩子一起溝通,制定一份學習計劃。對于計劃的每一部分,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認真聆聽孩子這樣制定的原因。如果孩子有好的想法,一定不要吝嗇你的鼓勵!
制定計劃算是前期統籌的過程,這個過程相當于自我意識的激發和參與感的培養。
▌4、讓孩子自己制定目標和獎懲規則
讓孩子自己制定目標的好處是,孩子會更有參與感,而且當他們完成任務時,他們會更有成就感。
目標的制定可以從短期目標開始,比如認真完成作業、不磨蹭、作業正確率高等等;也可以從中期目標開始,比如期中考試成績、一個月內做作業的認真度;也可以從長期目標開始,比如學期末的進步、成績等等。
不管孩子制定什么目標,充分尊重并幫助他執行即可。自己制定獎懲規則不僅有利于孩子培養參與意識,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5、 做溫和堅定的執行者
家長要根據孩子自己的獎懲規則,嚴格執行。當孩子進步時,不要吝嗇給他的鼓勵。當他沒有完成目標,需要承擔的責任也絕不能姑息。
當然,以上方法并不只是針對做作業這一件事,任何需要孩子完成的任務和目標,都可以嘗試。記住,想讓孩子獨立、自覺地完成某件事,建立參與感永遠是成功的第一步。
所謂“萬事開頭難”,也許一開始實施起來會有點困難,但當孩子習慣這樣一種思考模式,并且擁有這種參與意識,我相信,他會對學習、做作業、考試等任務由之前的排斥態度轉變為主動參與的態度,這時候一定會帶來不小的驚喜。
最后,給大家分享8條建議,也許可以幫助你的孩子養成做作業的好習慣:
1、在家里建立日常慣例,讓孩子參與,一起頭腦風暴,一起計劃他放學后的時間要怎么安排。家長此時要真正的聆聽孩子的想法,把自主安排時間的權利交還給孩子。慣例中也許會包含看電視、運動、做作業、做家務、洗澡等等。初次形成的慣例表需要實踐幾天,發現問題,再用好奇式提問(啟發式提問)的方式,確定最終的慣例表。
2、每天都有一段專門的時間,關掉電視,放下手機,用于全家人安靜地學習和工作。家庭里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孩子靜下心來寫作業。孩子模仿大人的行為模式,是他最直接的學習方式。
3、觀察一周的時間,看看孩子是如何對待家庭作業的。然后和孩子一起坐下來,聊聊你觀察到什么,使用好奇的問題問問看孩子是怎么想的,這個時候你需要拋棄對問題的預設,傾聽孩子的想法與感受,做到只聽而不評價;和孩子一起探討,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有什么辦法讓做作業更有效?孩子是否需要你的陪伴?需要什么幫助?
4、告訴孩子,如果他的作業需要幫助,你會在那里。但是你不會為家庭作業的事嘮叨或提醒,然后,閉上嘴,離開,僅僅在孩子請求幫助時出現。家庭作業是孩子的責任,當你不停嘮叨的時候,家庭作業就變成了你的責任。
5、允許孩子有不同的學習風格。有的孩子手里搓著橡皮可能會更有靈感;有的孩子可能習慣于邊聽音樂邊寫作業;有的孩子可能擅長寫語文,但寫數學作業時會感到困難,需要幫助;有的孩子可能正好相反,認為抄寫是一件極其枯燥的事。
6、當我們開始把做作業的事交給孩子時,孩子也需要時間來建立寫作業的好習慣。在他還沒有形成習慣前,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糕,他可能忘記作業,或者花更長的時間。我們需要做到不嘮叨,不提醒,不解救,不指責,不發火,僅僅在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給他充分的尊重與支持,而不是從他手中奪過寫作業的權利。
7、如果他真的沒有完成作業,讓他承擔自然后果,這時也許他會遇到老師的責罰。你可以通過好奇式提問,幫助他一步步探索作業的目的與重要性。
8、孩子的改變不可能一朝而蹴,但你可以從今天開始,嘗試給予孩子尊重,將孩子對自己負責的權利,交還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