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功能決策思路(三)
能否達到預期效果
我們歷來遵循“目的導向”的做事原則,不為做事而做事。如果目的沒達到,或者出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波折,通常會做case study,然后以此為鑒,在后續的工作中,能更好的達到目的。
產品設計同理。對于一個新功能而言,我們追求的是這個功能發揮的效果,而不是這項功能的“上線”。
先從視頻搜索說起。
早在2003年,百度就考慮了視頻搜索的問題。北大天網很早就有了ftp搜索,上面就可以找到不少網絡視頻,散布在很多免費的ftp服務器上。但到2004年,百度也沒做這個產品。為什么?

我們來分析一下視頻搜索的需求滿足過程。視頻搜索的核心價值是什么?不是搜索,而是觀看。如上圖。用戶先搜索,找到后就開始下載,下載下來之后觀看。觀看完畢后,需求滿足。
從信息抓取和檢索角度,問題都不是很大,數據量少點就少點。問題出在下載上。需求非常龐大,而2003年時,資源極度稀缺。資源提供方大多是私人架設的
FTP服務器,很多就是放在學生宿舍里的PC機上,性能極其有限。連接請求稍微多幾個,服務就半崩潰了。還沒下載就死掉還好,如果辛苦下載了90%,資源 死掉,這讓人情何以堪?
所以,這個需求鏈,到了下載這個環節,實際上是斷掉了。于是即便有很好的“搜索體驗”,也沒用。俞軍用一句非常凝練的話,來概括上述的問題本質:
用戶體驗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我必須說明一點,是否具備上述的思考邏輯,是一個已經入門的產品人員和一個普通的產品愛好者(通常會提出很多點子)的重要差別。
再談個案例。早在1997年,我課外給人打工。那個老板很有前瞻目光,他認為電子商務大有前途。開一個辦公用品網上商店,然后寫字樓里的公司,不需要出門購物,只需要上網瀏覽一下,就可以下單購買了。于是他找了一幫人,開始這個“電商”項目。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
問題出在哪呢?從用戶角度,要達到最終效果,有這樣幾個關鍵環節:
1,目標用戶群知道有這么個“網上商店”
2,目標用戶群能低成本的上網
3,目標用戶群能通過網上信息下購買決策
4,目標用戶群下單
5,目標用戶群收到商品
考慮一下1997年的中國互聯網,我們就會發現,關鍵環節的1、2、3都是杯具。沒有搜索引擎(可被搜索),也沒有門戶網站(可推廣),所以推廣成本和傳
統方式一樣高昂。沒有哪個公司有廉價的、便利的入網條件,撥號上網費用貴得嚇人,上網購物過程的花費,可能遠超過商品本身。至于購物決策,那時候連數碼相 機還沒有呢,需要用傳統相機拍完商品后掃描再傳到服務器上,那可是真正的殺貓行動,想想14.4k的小貓。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缺乏創意,而是缺乏對創意合理的評估思路。
再以百科為例,闡述一下“用戶體驗完整性”的問題。以下是簡單的百科產品邏輯:

百科的“效果”,是讓用戶通過瀏覽詞條內容,了解到該事物可信、清晰、完整的含義。要達到這個效果,就需要有很多人“貢獻”內容。內容貢獻有兩個要件,一 個是工具,一個是激勵。但光有內容貢獻仍不足以達到最后效果,因為劣質內容,不僅不會滿足用戶需求,甚至會由于誤導而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必須有內容質量
控制環節。這是一個很基礎的需求過程分析。
百科組在整個2008年,最主要做了一個事情,就是質量控制,包括質量標準的制定,質量審核小組的建立,審核工具的完善,以及機器審核的推進。為什么我們
如此重視一個看似內部工具平臺和機制的工作?因為它是百科核心價值實現的關鍵環節之一。掉了這個鏈子,產品的效果就得不到保障了。
價值過程分析中需要留意的要點:
1,技術可行性問題
很多功能會被技術可行性打回。但我們需要留意的是,技術視野和能力會影響到技術可行性的判斷,所以它和客觀條件(環境、行為習慣)所造成的可行性問題是不同的。技術可行性,需要有非常慎重的考量。
2,客觀條件變化問題
某個時間點上不可行,不是意味著永遠不可行。因為條件會變化。比如視頻搜索,等到帶寬條件改善,在線flv視頻興起的時候,視頻搜索就完全成立了。所以,
對于一項提案,如果價值完備,但只是客觀條件導致最終效果無法達成,那么我們需要定期的review這種客觀條件的變化趨勢,以便隨時對原先的決策做出修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