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見微雨獨行(足記號:6342419)發布的畫廊展覽照片,我以為他是搞藝術的,和他聊了,才知道他是個工科學霸,十來個獎學金全部用去旅行,足跡遍布國內和東南亞,而旅行只是生活改變的開始。
01
從06年開始,微雨多次穿越川西、云南及西藏腹地,徒步第七條進藏線,拜訪藏區不同教派寺廟,并開始為中國國家地理新媒體撰稿,聯合出版了一本《年輕就該去旅行》的書。
和許多年輕人的窮游不同,微雨的旅行偏人文考察和試驗,對他影響至深的一個人是美籍奧地利探險家、植物學家約瑟夫·洛克。
探險家洛克在青年時進入橫斷山脈,為了掠奪這片不設防的寶地。遇到戰亂,他依舊行走在中國西南,他不再是一個強盜,沒有資助,卻一步步融入這片充滿靈性和神秘的土地。
2012年,微雨徒步重走了洛克當年的線路,探訪橫斷山脈深處的神秘貢嘎,延續洛克未盡的夢想。
他重新拍攝和復刻了洛克在90年拍攝的照片,對比貢嘎山區80年前和現在的環境,并和多個行者作家撰稿《洛克夢》一書。
對比照
取景復刻這組照片的時侯,微雨一直在思考洛克拍攝那刻的心境,思考他會選擇什么的角度,什么樣的焦距。在溝壑和灌木叢之間,在時間和空間在旅行中相互交錯的那刻,微雨找到了八十多年前的今天,曾經的意氣奮發,曾經的馬蹄鈴聲,曾經的繁華盛景。或許,洛克一直在這里看著。
他說,真正的自然主義者,不是到自然深處、貢噶的高處去旅游去消費,而應保護與沉默。
他成為了一個敬畏的旅行者。
02
我寧愿死在那風景優美的山上,也不愿意孤獨地待在四面白璧的病房里等待上帝的召喚。
by洛克
1962年的洛克,終于在夏威夷走完了他孤獨的人生之旅,他那不安分的身體、不羈的夢,從此被囚禁在墳墓中。
追尋洛克夢的旅途,讓微雨有了明確未來方向的契機,如果按部就班,碩士畢業后他會是一個教巖土工程的大學老師,理想主義不安分的他成為了一個帶頭打破常規的人,創立了洛克青年空間。
洛克青年空間不只是延續了約瑟夫·洛克的夢,更是代表搖滾、石頭的態度。
洛克青年空間出生于2013年重慶的夏天,是重慶第一家青年空間,坐落在四川美術學院和重慶大學之間,再也沒有另外一個地方,同時有理工科和藝術類重點院校相隔如此之近,是整個大學城藝術氛圍最濃厚的地方。
微雨在一次次的旅行中不斷吸引新成員加入,文青、女神、軟妹子、糙漢子、魔術師、漫畫家……作為洛克青年的大家長,他被大家叫做村長。
在空間內外,他們嘗試不同的跨界活動和青年旅行,尋找更多的生活和生存方式。
發起公益旅行項目“山區樹屋計劃”,為山區學校建設多功能圖書館。
招募10名青年志愿者,前往重慶九龍坡區的銅罐驛站旁的一個小村子,共同拍一部小短片。用7天的時間,沿著軌道一起散步,拜訪銅罐驛古鎮與天主教堂,在接地氣的老茶館里喝茶,與老人聊聊村子的變遷,行攝上世紀的老工廠,采用墻繪的方式為已經失去活力的村子帶來一些改變。
2015年,足記剛火的時候,微雨來到酉陽酉水河鎮的一個小山村考察,他在足記上第一次發布圖片,還發過一次征集,用大片字幕yy同伴在拖拉機上的對話。
03
微雨的事業,看似一個工科學霸嘗試著公益和商業的結合,其實他并沒脫離原本的專業,搞建筑工程和搞藝術空間對他來說差不多是一回事。他希望能把藝術介入他所涉及的領域,包括基礎設施建設中來,逐漸吸引了一些藝術家加入團隊。
他曾負責了多個基建工程項目的勘察、設計、檢測。現在他忙著改造在重慶南濱路的美國領館俱樂部的老建筑舊,以后會成為一個影像藝術空間。
創業以來,微雨做的最大最徹底的一次空間改造是自己的洛克青年空間,之前,那里是大學城里的臺球室。微雨全程負責了1500平米的設計、改造施工、運營,設立了咖啡館、藝術展廳、屋頂花園、獨立工作室、生活美學區。
現在的創業處于偏盈利階段,他說,我們一直都需要掙錢,我學力學出身,平衡也是一種藝術,不管是商業、藝術還是公益。
為了讓藝術保持相對獨立,在洛克青年空間內,他孵化了另一個項目灰空間,是一個置身當下語境中秉承藝術無界限理念的非盈利空間。
灰空間的名稱是一只不到一歲的貓抓鬮決定的,展廳是由幾處交接的通道和樓梯間拼湊而成,依靠藝術家和周邊四川美術學院學生,在生產內容。發起夠嗨和夠特別的藝術計劃,是一處另類空間。
在各自領域具有一定見地和經驗的人,都可以在灰空間展開駐地實踐,空間的一切都無償使用,只是走之前要在展廳內,需要留下一個完整的項目呈現和展覽。
微雨引用過這樣一段話:
生命確是黑暗,除非有盼望,而一切的盼望都是盲目,除非有知識,而一切的知識都是枉然,除非有工作,而一切的工作都是空虛,除非有愛。
紀伯倫《先知》
生于浙江的微雨已離不開重慶,他的知識、盼望、工作、愛都與這里緊密聯系著,他為青年們提供空間,也為自己尋找到了理想和現實的空間。
他對洛克青年們說,心生萬象,愿你在這里尋得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