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早上聽了周益民老師關于海龜老師3《天上的聲音》導讀交流課和張同慶老師的“兒童文學姓兒童”以及常見的三種有效的兒童文學導讀交流方法。我對兒童文學導讀交流課的設計有了新的深刻的認識。
? ? ? ? 任何一種面向兒童的設計必須基于對兒童的認識和理解,這是我們設計的邏輯起點。我們只有依照這個起點來設計才能適合兒童。兒童對什么感興趣,兒童是如何認識世界的,兒童喜歡哪種形式的活動等等,這些都是要我們在設計之前要搞明白的,而今天周老師設計的環節和張老師提供的方法無疑就是激發了孩子們本有的天性,他們喜歡參與,他們喜歡體驗,他們喜歡好玩的東西,稀奇古怪的東西。不僅僅是這樣,我們成年人也是這樣,就像校長研習營的嘉年華主題一樣:做一回孩子,而那一晚,大家就體驗了做一回孩子,玩得不亦樂乎。真的,心純粹了,你就變成孩子了,變成孩子了,你也就美了,孩子們也就能快樂的成長了。
? ? ? ? 因此,張同慶老師所說的:“姓兒童”其實就是要我們懂兒童,要走近他們,深入到他們的心靈深處。那么問題來了,如何懂兒童呢?有幾個好辦法,一是做一回兒童,體驗一下做兒童的感覺,二是讀有關兒童的圖畫書,詩歌,繪本,并且是大量的讀,多多的讀,不停的讀,三是與兒童一起玩,放開了的玩,要以兒童感到好玩的方式玩。這樣一來,就摸到了懂兒童的門道了。
? ? ? ? 懂了兒童,再來設計活動,這樣兒童的參與度就會更高,體驗就會更深刻,學到的知識才更真。當然,每個兒童又會有各種的不同,我們還要考慮到他們的獨特性。同樣的活動這個孩子喜歡,另外一個孩子不一定喜歡。 因為每個孩子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之中,有其特殊性。就如同說話一樣,同樣一句話,可能你聽了不覺得不妥,但別人聽了氣斷腸,這就好比我們云南有句關于唱山歌的諺語:到那座山唱那首歌,就是這個道理。
? ? ? ? 因此,我們在做任何有關兒童的設計時,只有從兒童的角度出發,搞懂兒童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那設計出來的東西才有意義和價值,否則就是在孩子面前“耍流氓”。
? ? ? ? 愛孩子就應該先懂孩子;懂了孩子,才能正確的,更好的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