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幾天前就和朋友互相鼓動,打算找個時間到8公里開外的一間羊肉火鍋店品嘗一下。適逢那些天忽地轉涼,前一天我和朋友在喝飽吃足后感覺不夠“喉”(粵語意為不夠滿足),于是相約第二天到羊肉火鍋店繼續。
我們相約的那間羊肉火鍋店在市中心的邊緣,藏在一條全是做宵夜食肆的街中。因為遠離市區,所以店家用巨大的藍色雨棚支撐起一個大棚。火鍋店的風格較樸實,簡單得像在自家蓋的房前支起一雨棚,大有宴開數席的意。因店家將地方布置得闊綽、明亮,熱鬧的勁抵消了因地大而生的寂寞。與其用“餐廳”一詞來表述我抵達的地方,還不如用大排檔比較適合。
一
我們坐在藍色雨棚的邊上,因為風大,所以吹得藍色雨棚鼓起來了。我們到的時間剛好是晚飯點,熱乎乎的火鍋在燃氣爐上翻滾得起勁。我們閑聊得起勁,吃也特別來勁。
羊肉屬于滋補類肉食。為減少其騷味,做法多會采用清淡的食材做湯底。我們的羊肉火鍋是用切成小塊的椰肉、馬蹄、蘿卜以及玉米做湯底,羊肉三斤在燃氣爐上翻滾。我家曾用甘蔗去煲。
第一輪煮開的湯是用來喝。估計是配料足,再加上羊肉已在里面翻騰了一陣。雖然同桌的情侶曾到過大西北玩,一嘗就立刻發出“湯料太多刷掉了羊肉自身的味道”的評論,但我表示清甜,感覺不壞。
二
估計我少外出吃飯,本身對羊肉也沒什么研究。要只從湯是否好喝的程度來說,我只會回答湯很清甜,我喝完一碗很想再喝一碗。再夾一塊羊肉,蘸點調料混著一起吃,感覺蠻有嚼勁的。
可情侶又發出聲音了,說煮得不夠,要煮到爛了才好吃。我奇怪地問,軟了爛了嚼起來不就軟趴趴的,沒了嚼勁了嗎?到了真的嚼羊肉的時候,羊肉都塞到牙縫里了。因不好意思拿牙簽挑牙齒,只能心里糾結著接著吃第二塊羊肉。幸而有店家送的燒雞和羊血炒飯。吃完一輪,也許是吃得歡,羊肉塞在牙縫的感覺已經忘得七七八八了。
至于煮到軟了才吃是什么概念啊,羊肉入口就能咬的動?在加了幾次湯后,羊肉確實被煮到軟趴趴的,我夾了一塊咬下去,淡而無味,接下去的都不想吃。是不是烹飪的方式不同呢?這個倒可以拿出來研究一下。
我們的晚飯吃了兩個小時。過了飯點的店陷入了安靜。亮堂堂的白熾燈在冷風的吹拂下,顯得更加清冷。火鍋涼了,我們也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