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英國的法律,稅務部門征稅的時候不是上門收取,而是由納稅人自行填報。但英國政府發(fā)現,每年總有一部分人不能按時填報繳稅,他們做了一個最簡單的統(tǒng)計,每年因此流失的稅款將近6.5個億英鎊。
稅務局想了很多辦法,在各種公眾媒體上提示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沒有收到太多效果;又在短信通知和催繳單通知,不按時繳稅將加倍收取利息,還是無動于衷;最后祭出絕招,在政府布告欄警告,偷稅漏稅者,除補交稅款外,法律將嚴懲不待,可收效依舊甚微。
被逼無奈,稅務部門向奧美廣告副總裁羅里·桑澤蘭德求助,希望他提供一個好的方法改善困境。羅里了解整件事情的始終后,只提了一個建議,他要求稅務局在報稅通知單上多印一句話,沒想到非常有效,當年英國公民的納稅率從50%上升到81%,一句話就多回收了2.1億英鎊的稅款。
我想大家都非常關心這句神奇的話到底是什么,其實沒啥特別,就是印上按時交稅的人有多少多少。畢竟有50%的人會按時繳稅,這個數字填起來就非常的大。收到通知單的其他公民一看,這么多人都按時繳稅了,而面對一個大的同類項,普通老百姓很容易做出跟隨的選擇,寄出一張自己的支票,完成繳稅的義務。
為什么一句話就會有這么大的作用?從心理學的角度,這叫社會認同原理。他不僅僅是簡單的從眾心理,它能起作用,是因為迎合了人們內心三種動機,分別是高效率作出決定、獲得他人認同和用積極角度來看待自我。
當人們接到繳稅通知單時,如果看到已經有這么多人按時繳稅,隨大流就是明智的決定啊,這就是高效率做出決定的需要。其次,如果跟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就能得到他們的認同,有可能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子,這是得到認同的需要。最后,絕大多數人其實都不想賴賬不還,看到這么多公民都按時繳稅,誰也不想讓人家說這人愛占便宜。跟大多數人一起繳稅,能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盡職盡責的公民,這就是正面看待自己的需要。這樣一來,人的三個心理動機就都被激活了。
其實社會認同原理在我們生活中很多聰明的經營者都在使用。比如天貓旗艦店會隨機標注你是多少萬個某產品的消費者,某奶茶說自己的產品圍起來可以繞地球多少圈,還有一些活動為了吸引你,特別告知某某名人也會親自參與,當然各種廣告請明星代言,更是充分利用社會認同原理的專業(yè)表現。
其實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案例。說的是奧巴馬競選總統(tǒng)出奇招致勝的方法,其實也是運用了社會認同原理。當時奧巴馬為了打開局面,在白熱化的競爭中贏得先機,競選團隊對所有投票人發(fā)送電子郵件,內容是請他來查詢有多少個和他同名的人已經投了奧巴馬的選票。收件人還可以把這個電子郵件的連接發(fā)給自己的朋友,讓他朋友也可以一起查詢。據說很多選民在查詢的和自己同名的人都給奧巴馬投票后,也毫不猶豫地投上了自己的選票,這就是奧巴馬團隊贏得競選的秘密。
看了這些案例,我想每個人都會有些觸動。在這個快時代的個性化需求大戰(zhàn)中,面對層出不窮的客戶需求,好好運用社會認同原理,一定能幫助你打開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