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發小聚會里,我們在飯桌上閑聊著。發小之間的談話,多半是以回憶為主,以回憶里認識的共同人物為輔。
不經意地提到一個女同學,我便隨口問了句,“你要不說起XX,我都快忘了!她現在怎么樣!”
“我也好多年沒見她了,只是聽說她離婚了!”
“不是說又結婚了嗎?”
“好像是復婚!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我的天!這可真......”我驚訝地微微搖頭和嘆息。末了,我笑著說,“你們看那個段子了嗎?‘每次見小學同學都覺得自己好落后!人家工作養家了,我在上學;人家結婚了,我在上學;人家有孩子了,我在上學;人家離婚了,我在上學;人家都有二胎了,我他媽還在上學!’”
我的話音剛落,飯桌上一人說道,“我覺得那都上學上成‘學生種’了!”
我臉上的笑,忽然轉變成了說不清的尷尬。我看看她,她正悠然自若地端起杯子喝水,不知道是無意避開與我對視,還是刻意表現得很自然。
后來的談話,“其實我真覺得女孩兒沒必要那么拼!再說了,大城市是賺得多,你花得也多啊!”“估計你也是挑!不管怎么說,還是趕快定下來得好!”“你要想開了,在哪兒工作都一樣!你在咱家里工作,談個咱們這兒的,結婚啥的,也都知根知底!你在北京,就算談個怪順眼的,結婚這事,也不一定......”
那天后,我和同在北京的小姐妹說了很多。
我說:越往后,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越接近最真實的自己。
我說:發小是熟悉,但那都是小時候的基礎,談的都是回憶。除了這些,再有共同話題就有些牽強了!我真不是說好像自己上了大學、在大城市工作了,就多牛逼了,看不起他們!只是很多話,真的沒交集了!我的心思她們也不理解。說多了,也像自己在裝逼!
發小,與我們有著同等的起點和成長環境,但也往往是這些人,與自己最終的命運最南轅北轍。
人都有“排除異己”的本能,無所謂是非善惡,只是一種本能而已。
就發小來說——“我們都不上學了,你為什么還上?”“我們都在老家,你為什么到外面去?”“我們都結婚了,你為什么還不結?”“我們都這么想,你為什么和我不一樣?”
陪你長大的人,只能與你有共同過去,而與你一起成熟的人,才能和你暢想未來!
論說,一個人的成長與努力,看得最清的應該是對其知根知底的人。然而現實往往是:對你知根知底的人,把你的成長與努力看得最輕。因為,擁有共同出身背景的人,多有一種“命運綁架”心理——我們是同一條船上的螞蚱、都是同一棵樹上的烏鴉......
相信每個人周圍都會有這樣一些人——
“別想得太好了,你再拼也就這樣了!還是早點兒認清現實吧!”“認命吧!別人的條件不比你好?”“XX家的孩子上學的時候學習那么好,現在不還是個打工的!”“XX家的閨女,說起來去大城市了,她能混出個啥名堂?搞不好,還得熬成老閨女再回來!”“減啥肥啊!吃點兒飯,該胖不還是得胖!順其自然吧!”“我就從來都不化妝,自然點兒多好看。看你這臉整天抹的!”
......
靜下心來看,這些“勸”,其實全都是不陽光、不積極的負能量。總歸的一句話——“你別努力了,努力也沒用!”
當一個人不看好你的前進,勸你“懸崖勒馬”、“回頭是岸”,甚至嘲諷你的努力,打擊你的積極性和挫敗你,其實并不是Ta習慣了安于平常,只是Ta不愿意付出,同時也想不愿意你付出而得到相應的、Ta沒有的那些。
傳遞負能量,沒有太多用心,唯一的目的就是——只要你過得沒我好!
——枕藏
微博@枕藏? ? ? 微信:zhencang1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