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巴以沖突再起,我對猶太人這個民族也是很有興趣,這期的寫作本是想寫一寫猶太民族的,但是這個主題又太宏大,非一篇文章講的清楚,而我呢,自認為還沒有這個知識儲備。
退而求其次,那就寫以色列建國吧,這就必然要涉及到猶太復國運動和巴以矛盾。在此,僅僅對主要過程,關鍵事件做些概括,使用中性詞匯,不發表自己的看法。
猶太人是歷史上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古稱迦南(廣義的巴勒斯坦還包括今天的約旦,一戰后被英國分出。位于新月形地帶的最西邊,靠近地中海東側,約旦河流經于此。新月形地帶的東邊屬于兩河流域,大致相當于今天的伊拉克。這里是中東最精華的土地之一,另外一個是埃及的尼羅河下游)的一個古老民族,歷史上曾經兩次建國又被滅,被羅馬帝國滅亡后,猶太人散居各地,中世紀主要是歐洲,特別是地中海沿岸。
19世紀興起的民族國家浪潮以及歐洲出現的反猶主義的影響,猶太復國思潮與運動誕生了(猶太復國運動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要求回到古代故鄉巴勒斯坦,重建猶太國的政治主張與運動),19世紀末期,猶太人開始向巴勒斯坦地區移民。
一戰時期,為了取得猶太人人的支持,英國發表了貝爾福宣言,宣稱在巴勒斯坦地區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之家。一戰后,猶太人強行向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西部地區移民。在1882年至1948年間的6次移民浪潮中,有46萬多人移居巴勒斯坦,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矛盾逐漸激化。
針對此情況,1936年,威廉·羅伯特·韋爾斯利·皮爾勛爵,奉英國政府的命令,帶領巴勒斯坦皇家委員會來到這片動蕩的土地,調查研究后,委員會提交了一份報告,認為當地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存在根本利益上的沖突”,共同治理一片土地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最好的辦法是進行“分治”。分治這一主張遭到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反對,最后不了了之。
英國擔心局勢失控,轉而限制猶太人移民,猶太人更加的憤怒。引發了針對英國的恐怖襲擊,比較有名的是1944年刺殺了英國國務大臣莫因勛爵,1946年的大衛王酒店爆炸案,導致了92人死亡。
其中希特勒德國奉行的滅猶政策加快了猶太復國主義的發展。猶太復國主義者認為,猶太人需要一個自己的國家,才能避免像大屠殺那樣的災難再次發生。
二戰后,猶太人就開始了針對英國更加猛烈的襲擊,破壞了大量的道路、橋梁等交通運輸線。而英國由于實力衰退,急于從巴勒斯坦抽身出去(一個重要原因是大英帝國皇冠上最閃亮的明珠印度的獨立,與印度相連的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蘇伊士運河這條航線的重要性下降,巴勒斯坦對航線東部的安全性這一功能已不復存在),將之提交到了聯合國。就有了1947年181號決議,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分別獨立建國。
這個方案遭到了全體阿拉伯國家的反對,并在以色列建國第二天,第一次中東戰爭打響。比較大的有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全勝,占領了整個巴勒斯坦以及敘利亞的戈蘭高地,黎巴嫩南部等地區。
勝利的以色列,將巴勒斯坦地區15%的土地用來安置巴勒斯坦人,且分為幾個互相不相聯的區域,并在四周建立了混凝土墻包圍起來。大部分人住在聯合國設立的難民營中,聯合國的救濟作為重要的生活來源。
這次巴以沖突的主角之一哈馬斯就誕生在這個區域,名為加沙地帶。
針對這次沖突,像美國是表達了對以色列的支持,并派出了航母到地中海東岸。美國,歐盟等西方國家也都譴責哈馬斯。
阿拉伯國家,基本上說是要尊重巴勒斯坦人的權力。
土耳其表示要兩國方案,巴勒斯坦需要建立國家。
伊朗表示支持哈馬斯的訴求。
沙特認為沖突的根本原因在于以色列的持續占領和剝奪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