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當做人杰,樂看旁人把你羨;
玩亦做人杰,笑看旁人看不穿。
聽了那么多別人家孩子的故事,回頭仔細想想他們所說的不就是我嗎?
從幼兒園開始就被當做學習的榜樣,在有限的學生生涯中,大多時候都是老師嘴里的“好學生”。
對了,還有個討人嫌的稱呼:別人家的孩子。
每次期末考試回家,都會聽到隔壁阿姨訓孩子:你看看xxx拿獎狀回來,而你呢?又是不及格!
我在隔壁竊喜,那孩子卻在被訓挨打。但這是每年雷打不動的常態。
六年級時,班主任問我們的目標是什么?
大家都踴躍地說是市里的某某私立中學,或是某某實驗中學,而戀家的都想著鎮里的學校,再加上成績不好,最終想去市里的也沒有幾個人。
而我回家問爸媽的時候,他們只說了一句“你要讀市里最好的學校 !”
于是,當大家在考慮選哪所學校,隔三差五地去參觀學校的時候,我就當是沒事人似的 ,做著習題,然后等著成績的公布。
不知怎的,我壓根對這些學校沒有任何想法,只知道要考試,考出好成績就行,家人的要求也就是每年拿三好生就行。
小學畢業,我家的墻上掛滿了獎狀。只要每次發獎,都有我的,好像是特殊為我準備似的。
加上做班長的獎勵,最多的一次拿了四張獎狀回家,于是腳下生風,一路飛奔回家。
從那以后,我就成了鄰居眼里的“獎狀專業戶”。
小學對于成績這回事,還沒多大的關注度,只要完成作業就好了,不用去管分數和名次。
畢竟那會學生少,一個班就30多人。有時分數都不用登記的 ,主要看班主任心情。他開心了,就表揚幾個成績高的,否則就是把得低分的幾個拉到一邊一頓批評。
到了初中,學校離我家有半小時的車程, 所以不得不住宿了。
那會家里確實是沒多少錢,每周我和姐姐的生活費只有十元,加上自己帶的大米、咸菜就湊合著當做一周的干糧。熬在周三的時候,帶的菜就吃完了,不得不在中午的時候急忙忙地回家去炒些新菜帶上。米飯是每天的必須品,早上上課前淘好米就放到食堂去,5毛錢就可以幫我們蒸一大盒的米飯,有時中午還吃不完。
生活的不容易,讓我更想找到安慰點,于是假裝認真地學習,考個好成績,畢竟聽說成績好還有獎學金呢。
但到了初二, 一次偶然的機會,去了趟新開的網吧,開始接觸互聯網,玩QQ,打游戲。但這一接觸就不可收拾了。我是住宿生,所以后來就把生活費攢一些留著去通宵,最慘的一次是通宵前還餓著肚子,幾個人買了把掛面拿到小飯店里,好說歹說地讓老板給我煮熟,就這樣將就著吃白面條,沒什么菜,那會還沒有老壇酸菜。
玩游戲有時真的是會上癮的,尤其對我這樣的在學校爭強好勝的人來說,不贏怎會罷休!
雖說課后偷偷去上網,但我還得在老師面前做回好學生。認真寫完作業,給同學抄。
有次我在周一的國旗下講話時被選為代表,當我念完“要做認真學習的學生,自覺遠離網吧等不良誘惑”時,臺下一片嘩然,緊接著就是帶有嘲諷的笑聲。 之后有幾個好友就來奚落我:“啥時候再去包夜啊,好學生?”。
接近中考時,校長對于上網這事查得挺嚴,畢竟學校幾百米內就有三家網吧,突擊檢查的老師總會讓我們措手不及。有次班出任也去突擊檢查了,慶幸的是,我那次恰巧因為沒攢夠錢而躲過了一劫。
經過幾周的觀察,在摸清了老師突擊檢查的時間之后,我們決定在夜里行動,睡前定好鬧鐘,然后夜里越窗翻墻去網吧。
我們為什么能在夜里越窗爬墻呢?主要還是因為宿管是個老爺子,晚上睡得比較熟,連弄響大門的聲音都聽不到。雖說那時的鐵門2米多高,但加上一個助跑,我們還是能輕松地越過去。
可是后來的大門上多了黑漆,再爬門的時候就得帶手套了。
要說網癮有多大,我只會說,在中考前一天還去了網吧通宵,早上趕回來時竟然沒有一絲困意,一副精神煥發的樣子,放佛早已胸有成竹了。
看到這, 你會不自覺地想問,好學生上網不會被抓住嗎?
會的,畢竟是通宵,你在白天的課上要是老打盹,還是被窗外的那雙守株待兔的眼睛捉到。要想不打盹,我試過吃黃金搭檔,早上來一粒,精神一上午。不過,慶幸的是,那時的班主任比較仁慈,(我現在也納悶)為什么單單對我的處罰那么輕,別人不是笤帚就是棍子的,對我就是象征性地說教。
或許因為我是好學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