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取文章中最有感觸的話:1、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最省力。我們代替孩子做事情,還有預防孩子犯錯,也許很多都沒有必要的,反而打擾孩子在經歷中體驗和成長。
35歲的妙妙說:我知道正確的做法,但有時就是不愿意照做。就好像是精神分裂似的,現實的我在說,我就不這樣做,可事后我又后悔。真是郁悶。貌似自己和自己較勁,就不就不,實際上是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較勁兒。
很多時候我也這樣和自己較勁,不管是在沙龍中擔任角色還是在現實中扮演接待員角色,我高興了我做不高興了就是不想做,我就不就不執拗的聲音充滿了腦海。
尊重一個人就是允許他在他的所屬領地內活出他的自由意志。尊重是在劃界限基礎上,基于對生命的信任和欣賞而發生出的對人的尊敬和重視。尊重是獨立的人與人之間一種健康的關系,需要彼此尊重。作為人首先要言傳身教要讓孩子看到如何去尊重。
如果孩子沒有體驗過被尊重,他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他表達愛的方式對自己、對別人都不是一種尊重。
兒子昨晚洗澡的時候問我媽媽為何我心理堵的特別難受,一想到你們這些大人我就堵的難受,就像很多衣服堆積在這里一樣,我回想昨天自己、小姨、、的情緒都丟給孩子了,孩子不明白為何一會這樣一會又那樣,到了晚上睡覺他哭著被狗狗咬了,哭的聲音很大,早上和我說的時候我明白了因為昨天我特別大聲特別兇的吼了他,把我的情緒發泄給了他,他眼神看著我快速躲閃一點沒有允許表現出來害怕,想想有時候夢也挺好的可以幫忙排泄白天無法排掉的情緒。
界限是每個人內在最深層次的自尊感,是我想要我做好!唯有尊重才能激發人內在的自尊感。當孩子有了充分的領地之后,他內在的自尊感會讓他愿意擔當。我相信每個人都是為了創造和體驗自己的生命歷程而來。
放下作為父母的掌控,放下自己內心的期待,尊重孩子對自己領地的掌控權,對他如何管理自己的領地不做評價。
對于孩子來講“我想要”和“你想讓我要”。
對父母來講,大多數糾結在“我想讓你想要”
關鍵點在于父母沒有相信孩子內在的自尊感會讓孩子向往美好。
兒子回復一位媽媽是這樣說的,作業是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去承擔,如果他沒有做那他自己去面對老師,相信孩子可以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如果被老師批評了,媽媽只需要鼓勵孩子就可以了。媽媽的擔心和還害怕都是多余的。
聽他說完這段話,我在想他已經懂的很多了,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修煉自己的接納力。
當父母侵占孩子領地的時候,同時也失去了自己的領地。內在的自尊感趨勢著你想要做一名好爸爸好媽媽,相信孩子的內在自尊感。懂得自己便能夠理解孩子。
放下我想,孩子便有了足夠空間生發他自己的想要。
童話故事里說女人最渴望的是掌握自己的命運?;赝约汉芏鄷r候是渴望掌控卻又迷茫中。十幾年前我為了逃避自己對未來的規劃,我一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過怎么樣的生活,我把自己嫁掉,找一個可以幫我做決定,比我聰明比我能干的老公嫁掉。十幾年后因著養育孩子我同樣要面對這個問題。我要如何過我這一生?我要如何把握好我這一生的命運?我又要如何去體驗這一生的?
允許自己繼續這樣混亂著前進著。允許自己繼續這樣迷茫的踐行著吧!
我向往高振頻率,排斥低振頻率,美麗的女孩與丑陋的巫婆,是人都會想擁有美麗的少婦然而這樣的熱愛與排斥恰恰是我們離美麗越來越遠。把這樣的喜愛交給她來決定奇跡也許就出現了。就像我最近特別排斥自己的陰暗面,我一步不想靠近她,可是她一直都在,是的有時候我就像是丑陋的巫婆,是的我就是這樣的。你希望我是善良還是丑陋的示人呢?當我擁有了自由的選擇的時候我通常會選擇美好的一面展示。而那份丑陋的包裝里蘊藏巨大的能量至今未被我開發。我想慢慢把他們放出來。
每一個人都是有選擇的,活出自由意志,允許低頻之后高頻自然到了,而痛苦的是我們的內在父母不允許我們活出那種低頻,這樣的不允許每一次拉扯著自己,豈能讓你輕易順遂臣服于這樣的混亂與低頻嗎?
就像現在的我仍然在抗拒著這樣狀態的自己,我選擇我看見了自己的掙扎與難受,我現在也不知道如何辦,亂著吧!可是內在父母看著我這樣的狀態著急呀!那份焦慮的眼神讓我更加的混亂,然而我卻無力的呆著。
親愛的無論怎么樣你都是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