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池:物質 感情 迷惘 方向 自我
相關作品:《一無所有》《不再掩飾》《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野》 《一塊紅布》 《不是我不明白》 《從頭再來》 《出走》 《最后的抱怨》 《新長征路上的搖滾》 《花房姑娘》
“覺得崔健唱歌像吼叫。他揭露了一些真相,最重要的是他讓人聽到了一個人的心靈。我寧愿崔健和他的音樂代表我存在,代表我斗爭,代表我信仰,我把重大的責任都交給他了。”
——王朔
9月30日,崔健三十年演唱會,似乎可以理解為“一無所有”的一代人的情懷。不過,這個被稱作“中國搖滾教父”和“中國搖滾第一人”的人,除了情懷,還給了我們什么,讓我們對他如此看重?
當然,雖然崔健自己不愿接受“教父”的頭銜,但他確是將中國搖滾樂從地下帶到地上的第一人。不過,僅僅是豎起旗幟,并不能讓崔健獲得如此贊譽,他給我們的,還有那個時代的現實與思考。
在這里,南木想與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崔健歌曲中那些銘刻著歷史烙印的內容,那些不僅僅是一種情懷的詞句。當然,這些只是南木的個人理解。
物質與現實
那時,經濟開放的號角已然吹響,但人們還沒有從艱苦樸素的生活中走出來。隨后,人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現實物質生活的樣子,于是,大家就聽到了《一無所有》。
曾經,人們對自己的生活并沒有什么認識。后來,他們發現在市場經濟的現實之下,自己擁有的物質少得可憐,這種現象在以前是難以置信的。當面包和牛奶的問題真真正正擺在吃慣了大鍋飯的人們面前,大家才發現現實很殘酷,但它卻真實存在著:**在物質生活上,人們是一無所有的。 **
這時,大家聽到了一個愛情故事,但并不是那種為革命、為建設祖國而結合的高尚故事,而是一個非常真實的、關于物質的愛情故事。“可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很多人發現,歌中所唱的那個稍顯落魄的小伙子,發現在物質面前,自己是多么不堪一擊。“你愛我一無所有”,不過還好,小伙子從姑娘的雙手和淚水中看到了愛情的堅定。
但小伙子終究還是一無所有,除了愛情,他什么也給不了姑娘,他只能對姑娘唱起《不再掩飾》:“我沒有錢,也沒有地方,我只有過去。”
血肉與感情
經濟的開放帶來了思想的解放,在物質的沖擊下,人們鋼鐵般的意志軟化了。當然,在那個年代,這種軟化并不完全是負面的被腐蝕,還有一種對真摯感情的呼喚。正如《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野》中唱的那樣,“給我點兒肉,給我點兒血,換掉我的志如鋼和毅如鐵”,在那段由鋼鐵鑄造的年代里,人們都是意志堅定的鋼鐵戰士,但如今,一個沒有感覺的病人卻在呼喚血肉、呼喚感情、呼喚人們曾經拋棄的感覺。
這種呼喚讓水滴離開了大海,讓螺絲釘離開了機器,讓人們察覺到了“我”的存在。還是那個小伙子,他終于和那個姑娘走到了一起。他們察覺到了“我”的存在,并做回了“我”。于是,小伙子欣喜地對姑娘唱著《一塊紅布》:“我感覺你不是鐵,卻象鐵一樣強和烈,我感覺你身上有血,因為你的手是熱呼呼。”接著,小伙子又告訴姑娘,“這個感覺真讓我舒服,它讓我忘掉我沒地兒住”。
然后,他們一同唱起那首曾經唱過的《不再掩飾》:“我的淚水已不再是哭泣,我的微笑已不再是演戲,你的自由是屬于天和地,你的勇氣是屬于你自己。”
迷惘與思考
經過物質與思想的洗禮,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過去錯誤的做法如今被大加提倡,過去正確的做法如今被看做保守。幾乎所有人都迷惘了,而人們內心想法恰恰可以用那首歌來詮釋——《不是我不明白》。是的,大家都不明白了,“過去的所作所為我分不清好壞,過去的光陰流逝我記不清年代,我曾經認為簡單的事情現在全不明白,我忽然感到眼前的世界并非我所在”。
小伙子和姑娘也是如此。這能怨誰?最后,兩人只能苦苦一笑:“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但既然活在這世界上,又豈能一笑了之?于是,迷惘的小伙子和姑娘開始思考。當然,他們思考的不僅是世界的變化,還有自己在這種世界中的位置。最后,作為“一無所有”的一代人,他們仿佛變成了哲學家,得出了老一輩人無法理解的答案,像《從頭再來》中“我不愿離開,我不愿存在,我不愿活得過分實實在在,我想要離開,我想要存在,我想要死去之后從頭再來”這種,不算明白卻也不算糊涂的答案。
行走與方向
面對這快速變化的世界,很多人的思考依舊模糊,內心依舊迷惘。他們沒有真的想明白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他們也沒有真的搞清楚自己要怎樣應對這個世界的變化。但是,他們思考過,他們懵懂地感到,如果不想被世界拋棄,就必須做些什么,就必須行走起來。后來,大家紛紛開始摸著石頭過河。
人們開始動身,向著自己認為的方向走去。人們去往不同的方向,正如“行走”出現在不同的歌中一樣,如《出走》中的“多少次太陽一日當頭,可多少次心中一樣憂愁,多少次這樣不停地走,可多少次這樣一天到頭”、《最后的抱怨》中的“我要尋找那憤怒的根源,那我只能迎著風向前,我要發泄我所有的感覺,那我只能迎著風向前”、《新長征路上的搖滾》中的“走過來,走過去,沒有根據地”……
可惜的是,人們只知道自己必須行走,必須一直行走,一直向前行走,但他們卻不知道自己真正要向哪里走。
小伙子和姑娘也是如此,他們并不知道要朝什么方向走。當姑娘開口向小伙子發問時,小伙子猶豫了一下,隨后對著姑娘唱起了《花房姑娘》:“你問我要去向何方,我指著大海的方向。”姑娘笑了笑,她知道小伙子和自己一樣,依然迷惘,但她愿意和他繼續走下去,因為她相信,他們終將找到方向。
我們與世界
這就是崔健給我們的,他給我們的是那個時代里,世界的真實樣子和人們的真實思想。一首首歌不僅反映了世界的變化,更顯現出人們內心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真實存在的,它們就在每個人身邊,同時也發生在每個人身上。而崔健的歌,正是對那個年代的白描——簡單直白,卻又直擊人心。
正是這些原因,崔健的歌才會引起廣泛的共鳴。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就身處在這樣的世界里。因為我們知道,那小伙子和姑娘,就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