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松江城新區規劃
依托老城區向北發展,形成“一城兩貌”城市格局,以滬杭高速為界,南側松江老城突出松江地方歷史風貌,北側松江新城體現現代氣息和歐陸風貌。
1999年松江中心城區規劃
上海重點建設城鎮“一城九鎮”,松江由郊區城鎮變為重點建設的“一城”中的新城
1999年松江區中心城區規劃首次將松江老城、新城區、茸北鎮、松江工業區一期統一成為一個整體,形成一定規模的新城,也是今后松江新城的
2001年3月 松江新城啟動城市設計國際方案征集 阿特金斯等4家國際咨詢單位入選,阿特金斯以豐富的城市景觀空間,合理的用地布局,獨特的英式風貌區獲勝,并指導后續的規劃實施。
2004版松江新城主城總體規劃
提出松江新城是一個組團式發展的城市,由新城主城和區域北部的泗涇、九亭兩個組團組成,是上海中心城區人口的主要疏解方向之一,也是上海重要的高教育基地。
新城“一城兩翼”的發展格局,一城即為組團式發展的松江新城,兩翼為新城主城東西兩側的松江科技園區。
2010年松江新城總體規劃修改
松江新城總體規劃修改暨松江高鐵片區總體規劃是松江發展的重要節點,城市規模和城市范圍在這版規劃中得以明確,指導著后續十年的城市開發與建設。2010年期間松江規劃編制工作的點,在整合兩輪國際招標的成果后,總體方案逐步完成,先后通中期和最終成果的充分論證。并于2011年經上海市政府(201121號批復,成為后續松江新城發展的法定規劃和理想藍圖,同時也將松江新城的發展推向新的歷史階段。
規劃背景
松江新城自2000年啟動建設以來,在一系列扶持政策和重點項目的支撐下,迅速發展,由一個郊區10萬人左右的小城鎮發展成為上海大都市周邊交通便捷,環境優美,設施齊備,在上海市乃至全國新城建設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示范性新城。
2010年前后,松江新城發展面臨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交通條件改變,上海市級大型居住社區在松江區選址,滬杭高鐵的建成通車,松江南站投入使用等因素,新城在全市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出現了變化。
大型居住社區來了
2009年,兩批大型居住社區選址落戶松江,成為影響松江日后城市布局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大型居住社區是上海市配合中心城區的老舊房屋改造,保障民生工作啟動的項目,以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動遷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和面向中低收入階層的普通商品房為主,一般依托于軌道交通和郊區新城選址。布點在松江的大型居住社區包括泗涇(含泗涇南拓展部分)、佘山北、松江南和葉榭四個社區,約占全市大型居住社區面積的四分之一。其中松江南大型居住區選址于新城南部,規劃面積約為13.55平方公里。該選址落地為松江新城的新一輪發展拓展了城市空間,也成為松江新城人口導入的重要因素。
交通環境的巨變
鐵路按照上海市鐵路樞紐規劃,高速鐵路松江南站是上海市鐵路樞紐“四主三輔”的次樞紐站,計劃在2010年10月滬杭鐵路客運專線通車。鐵路金山支線22號線在車墩鎮、新橋鎮分別設置鐵路客站。
軌道交通9號線松江新城站向南建設延伸至高鐵松江南站,并在車站廣場內實行零換乘;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松江成為中國西部地區和江浙兩省進入上海浦東的重要節點。當年松江區南北向跨越黃浦江道路辰塔路和松衛公路均未實施。可見松江南部新城不僅起到了承擔松江交通集散地的重要作用,也是松江新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城南部窗口,還是新一輪發展的上海大型居住社區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
新城內部發展因素
2009年,現狀松江新城主城建成區面積達到45平方公里,新城常住人口達到52萬。松江區人口增速居全市各區縣首位,由于人口的迅猛導入,給松江原有的公共資源配置帶來極大的壓力。受到距離上海市中心城較遠、交通不便、配套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等因素制約,松江新城主城并未成為中心城區疏解人口的主要集聚地現狀主要以當地城市化人口和外來的產業人口為主。
新城內部南北阻隔、東西跨越的城市格局造成城市內部交不暢。城市格局是在郊區城鎮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原有的交通格同道路網絡逐步生長與變遷、發展,并與時代同步發展而來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有軌電車、地鐵等交通方式相交融,私人小汽車的發展,給原有的道路系統帶來極大的挑戰。受到上海產業布局政導向的影響,松江新城在經濟發展上一直偏重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未能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和規模的服務平臺,區域性服務中心的地位未能得到體現。
在多重因素影響下,2010年總規進行修編,著力解決新城新輪發展中的問題。松江新城處于嘉青松-上海市空間發展重要功能板塊之一,進步強化上海對長三角地區的服務職能和創新引領職能,新城城市性質向相對獨立的綜合性城市轉變。
規劃方案在松江南站北側的高鐵商務中心,塑造體現上海西南門戶特色的城市景觀。高速鐵路東部以人工湖為核心,通過濱水綠帶促進城市生態空間與公共空間的滲透融合,布局文化、體育、商業等大型公共設施,塑造服務便捷、活力充沛的城市生活區中心。
規劃范圍:東至區界一鐵路金山支線,南至申嘉湖高速公路,西至繞城高速(G1503),北至余天昆公路一花辰一賣新公路,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158平方公里,建設用地約為120平方公里,規劃人口約為110萬人。
高鐵片區規劃期間同步開展各專業規劃工作,分別與“十二五發展規劃、道路交通規劃、河道水系和給排水規劃、環評報告等同步。規劃編制過程中,充分聽取了各級專家的意見與建議,從不同層面為方案的修改和完善工作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意見,使松江新城在本次規劃的引導下繼續成為上海新城發展的示范。
2010年總體規劃修改批準后,開創了松江公共設施水平進一步提升的新格局。隨后,松江新城國際生態商務區、飛航廣場、鹿都廣場和東鼎商業中心等一批商業中心、副中心此起彼伏,豐富了松江新城內公共活動空間。
經過約十年的建設,這個片區路網結構基本建成,大型居住社區已經相繼開工建設,因受存量用地開發、嘉松公路南延伸、滬杭鐵路南遷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該片區的建設進展較緩,但同時也為產業的提升與轉型發展贏取了寶貴的時間。基地內的勝強影視基地發展勢頭不減,成為地區的重要特色支柱產業。目前松江南部新城區域正按照G60科創走廊“一廊九區”的定位,為“松江科技影都的重要發展區,后續將迎來影視產業的新發展。
產業園區發展規劃回顧
2002年召開的上海郊區工作會議指出:上海郊區進入了城鄉體化發展的歷史新階段,需要拓展制造、創新、研發等產業。并提出“上海郊區要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形成投資收益福地……減緩制造業轉移的趨勢”的指導意見(滬府辦200272號文件精神),松江積極爭取拓展與提升松江市級工業區的范圍與品質,規劃融入產業制造、創新、研發等未來產業。隨后,在市政府的批準下設立了松江試點園區。
2003年啟動編制《松江試點園區規劃》。松江試點園區依托中部的松江新城形成東西兩個分區,東翼依托原松江工業區,拓展了新橋車墩等現狀鎮級工業園,面積為41.26平方公里。范圍為:東至茜浦涇、嘉金高速公路(規劃);南至閔塔公路;西至松江新城滬松公路;北至辰花路。西翼依托臺積電項目(規劃建設)、松江科技園區,融入大港、小昆山等現狀鎮級工業園。面積為18.53平方公里。范圍為:東至油墩港、松江新城;南至滬杭鐵路;西至斜塘港、同三國道;北至辰花路。東西兩翼分區規劃面積合計59.8平方公里。
規劃背景
松江已建成工業用地有了顯著增長,但土地集聚效應和土地經濟效益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園區地位有待提升。期望通過規劃引領,推進用地升級和整治,改變布點分散、配套不足、土地經濟效益不高的狀況,全面加強管理,提升園區招商引資和整體經濟運行質量
規劃方案
在規劃方案中提出,松江新城和試點園區是松江區域布局中“二城兩翼三片”中一城兩翼的主體。新城為全區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醫療中心,是松江未來經濟騰飛的主體。試點園區集大規模制造業、高科技產業和出口加工業等第二產業為一體,是松江未來經濟騰飛的雙翼。
松江試點園位于松江新城的東西兩翼,以防護綠帶(西墩港防護綠帯,東側為洞涇港防護綠帶)與松江新城相隔離,相對獨立的工業園區,減少對松江新城的負面影響。東西向的文翔路穿過東西兩翼和松江新城,形成城市發展主軸。
東翼在原松江工業園的基礎上結合新橋鎮和車墩鎮的現狀工業用地,并加以整治完善,合理布局形成以大規模制造業為主的工業園區。西翼結合小昆山鎮和在建的臺積電項目,形成以高新技術制造為主的科技園區。
回顧這版規劃布局,產業園區相對獨立,道路網密度較低,也意味著后續城市發展中居住區和產業區融合不足,街坊尺度較大道路密度不足等現象。分別位于松江新城東西兩翼的布局方式,為2010年版松江新城總體規劃修編埋下了伏筆。
隨著產業的發展和新城能級的提升,2010年新城總規調整,將東西試點園區納入新城范圍統一規劃,提倡產城融合,加強道路通布局,避兔鐘擺式的交通方式。這版產業用地的大規模布局今后松江成為產業用地大區提供了充裕的工業用地保障,也為日的2016年提出松江G60科創走廊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產業基礎。
松江區總規回顧
松江的發展,與上海市總體規劃的定位密不可分,縱觀四次上海市總體規劃對郊區的定位,由于歷史上與上海特殊的從屬關系與區位優勢,松江始終定位于重點發展的衛星城或新城。
2017年松江區總體規劃
G60科創走廊,構建一廊九區產業空間
以上是摘錄書中關鍵內容
后續再根據論文需要整理提煉
總體上松江的4次總體規劃 體現了
松江從郊區衛星城,輕工、機床等單一功能的衛星城,再到獨立的中等規模郊區新城,最后到長三角節點城市的定位轉變。
當中,滬杭高鐵的開通、跨高速向北發展,一體兩翼格局,高鐵片區規劃建設,再到地鐵9號線開通,再到有軌電車的開通運營,城市功能格局的變化,交通系統,尤其是公共交通系統,對城市的發展變遷意義重大。
今后是否可就松江區城市空間與交通系統的融合變遷 單獨撰寫一篇論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