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友在電話里對妹妹又是斥責又是訓誡,儼然是長姐如母的樣子。她有個00后的妹妹,正值青春期很多焦慮和煩惱,加上有個厲害的虎媽,妹妹說是“惶惶不可終日”、“步履薄冰”。
我聽說過這個虎媽,舍友說她小時候聽過最惡毒的話都是媽媽罵的,甚至叫她去賣X。“但我不也是這樣過來了?!我還活的好好的,你別這么嬌貴好不?動不動就說死,你有這個膽么?”———似乎只有對妹妹,舍友才會用這樣嚴厲的語氣。
舍友的媽媽受到過童年創傷,成年后、成家后生活的種種不順遂又加劇了她的負面情緒,然后統統宣泄給孩子;舍友就在心驚膽顫中成長(還好她心臟很大,不記隔夜仇,找到了自我調適的訣竅);可是現在,她的妹妹重蹈她的覆轍,但姐姐沒有和聲和氣地開導,而是傳遞給她“我也是這樣成長”“你就忍著,逆來順受”的想法,某種程度上說,是她童年情感缺失的一種報復與延續。(也許我判斷不準確)
其實,我是能理解也有些擔心這個小妹妹的。怕她真的會抑郁,怕她會有輕生的念頭,至少也是不小的童年陰影。
因為我們受過的,來自“女性長輩”的創傷經歷,似乎是相似的:我母親的原生家庭,也是充滿了爭吵,導致她慣性訓斥別人;她在家里排行到二,是被哥哥姐姐帶大的,但同時又得與最小的妹妹爭寵,導致我高考考不好,她說沒臉跟我小姨說話;她小時候跟小伙伴去玩,總是被落在身后,被說是笨手笨腳,導致她總嫌我也笨手笨腳拖拖拉拉;她文憑不高,但特別介意別人說她沒文化,導致她老是在我面前宣揚讀書無用論,別人都在賺錢就我還在讀書。云云。
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人性,更何況這個是自己的母親。他們說,母親這個角色無論如何是神圣的,我知道,畢竟這是賦予你生命的人。但是,這不代表母親無論如何都是對的,甚至,不代表她們都是合格“母親角色”扮演者。
這里的“母親角色”是指母親的社會文化角色,而不僅是生理性別。一個合格的母親或家長,是能夠幫助孩子塑造完整人格,成長為內心豐盈、游刃有余、學會獨當一面,而非成為自己童年創傷的犧牲品和延續的載體。
十年后,如果我有了孩子,而且剛好是女兒。我會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創傷撫平、藏好,然后把缺失的都彌補到她身上。
我會告訴她,媽媽并不比你更厲害,只是比你多吃了三十年飯,有更多的成長體悟。
我會告訴她,媽媽也會犯錯,但不會固執不認賬,并會鄭重地向她道歉,以求得理解原諒。
我會告訴她,媽媽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你做不到,我從來不會扼殺你的夢想。
我會告訴她,媽媽達不成的心愿,不用你來背負,你忙自己的事要緊。
我會告訴她,媽媽不想過分依賴你,你也不要過分依賴我,我們都是彼此獨立的個人,誰也背負不了誰的命運。
我會告訴她,錢雖然很重要,但不要活成它的附庸。生活再艱難,都要保持抬頭的姿態和尊嚴。
我會告訴她,女孩子最重要的是獨立自信。足夠的強大,足夠對自我負責,才能以最大的寬容與溫柔去理解和善待周遭。
我會告訴她,不要輕易放棄,勇敢一點、多嘗試一下,說不定就成功了。
我不但要告訴她,還要以身作則。
我們都是共同在成長的,不是嗎?因為孩子的到來,媽媽才開始學習母親這個角色,甚至學習能力與創造力遠不如好奇心爆棚的孩子,到底是誰在教誰呢?
十年后,如果我有了女兒,我會這樣告訴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