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上說《奇葩大會》是一個觀點分享類節目。請來了不少大咖包括李銀河、俞敏洪、李開復、馮唐、方文山。初看這是個花里胡哨的娛樂節目,這樣節目高明之處在于,(包括《奇葩說》)把有深度的內容包裝在娛樂化的外殼讓觀眾好消化好下咽。有深度的內容不易理解,但有趣的特點可以提高傳播的數量和刺激傳播動機。
以下節目引發我的幾個小思考:
1.我們拼命為每一件事情尋找它的意義,是不是很荒謬?
公眾號大v劉可樂分享說,自己常年受雙相情感障礙的困擾,曾經有段時間找不到生活的意義,跑了好多心理醫生都不得法,最后去見了哈佛大學雙相情感障礙研究所的醫生,醫生就反問了一句“那你有沒有想過,意義的意義是什么?”
這句反問一下子就擊中了她。
過去我們喝了太多的雞湯,任何事都需要有一個好聽的意義,意義的意義被過度放大,好像我們做每件事都要“有意義”才沒有白做。
2.沒有偉大志向錯了嗎?
新東方俞敏洪做客的時候,蔡康永問他如果你的孩子不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你會怎么辦。
俞的回答我覺得值得每個家長學習:
“人一輩子兩個東西最重要,第一個是能否擁有每天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快樂和幸福的能力,其次才是偉大志向是否能讓你更加幸福。如果孩子不做大事也能獲得幸福,比如平時在家里打打籃球彈彈鋼琴和朋友吃吃小吃也開心的話,不需要強迫孩子有個偉大的志向,只希望孩子有一個能養活自己的工作,最好是自己喜歡的工作。”
多少父母把希望與自己的面子的寄托在孩子身上,許多孩子的生活永遠在從這個班到上下一個補習班,從學習這個技能到下一個技能的路上,并習以為常。競爭的意識是從小根深蒂固,大部分的父母都覺得以后這樣的孩子會過的更好,物質更優渥,從想過孩子快不快樂。
可是冷靜想想奮斗的終極奧義不就是幸福和快樂嗎,不是每個人骨子里都有好贏的基因。
很多時候,偉大志向是被忠孝綁架出來的,被雞湯洗腦出來的,被為了看起來合群逼出來的,雖然心底覺得和朋友擼個串很快樂,不買房租房子也快樂,當三四線城市的小鎮青年很快樂。
但我覺得燕雀之志也沒什么好丟人的,過上自己喜歡的一生就很了不起。只要能養活自己就行。
我們終于在最壞的時代里迎來了最好的時代。這個時代,不好好學習也可以通過技能和才藝成為網紅;賣煎餅果子月收入可以有三萬;做公益做義工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有政府支持你的生活;
這個時代里,會收拾家務也可以成為一項技能專家,寫出斷舍離,影響全球。這個時代開淘寶店可以走向企業化運營。有人逃離北上廣,在小城市里過著人人羨慕的“夜闌臥聽風吹雨”的生活。
這個時代,每一種生活,都能開出花來。
作為父母更應該做的是尊重孩子的每一種人生的選擇,不是去綁架他符合自己的價值觀。
3.你也是“蔣方舟式”的討好型人格嗎?
害怕起沖突,怕別人不高興,做每件事前,都會想有沒有符合他人的期待,我們失去原則和底線,從不敢表現自己的不愉快。這是你嗎?
天才作家蔣方舟總說自己是鐵路子弟出身,骨子里有種自卑。有朋友問過她:你有沒有和別人產生過真實的關系,就是可以爭吵,可以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給他。蔣方舟說:“沒有!”即便是在最親密的兩性關系中,這個從小自帶光環的神童也不知道如何表達真實的自己。
少年得志的蔣方舟從小面對的都是比自己年紀大的人,即使覺得大人在胡說八道,她也要恭敬地贊美。討好型人格讓天才少女做每一件事情從沒有取悅自己,更嚴重的說,失去了自己的底線和原則。
像蔣方舟這樣的人,應該很多罷。
馬斯洛需求理論里,被需要是一種人的本能需求。我們滿足了口腹之欲開始尋求被別人認同,而被認同的訴求則需要我們壓抑自己部分天性,酒局上說些違心的話,做些違心的事,努力維持世界和平不惜一切代價。
少年方舟的煩惱,我們多多少少也會碰到。關鍵看自己想要放浪形骸地做自己,放棄一些別人的正面評價;還是希望隱藏真實的自己,做一個討好別人的人。
2017年開始蔣方舟選擇了做第一種人。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