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就是別人說出對你的印象時你會非常驚訝。啊?這不是我啊,我是什么什么樣子的啊。你這個評價跟我本人差距好大啊!那這個情況我們就要坐下來靜靜思考下了,為什么別人眼中的我和我眼中的我差距這么大?我做了什么才會給他們留下這個印象,并在以后接觸中留意自己的行為并嘗試匹配別人對你的那些評價,看是否是屬實的,但自己卻沒看到的自己的一面。
自我認知是人與人之間一種無關‘優劣’的‘不同’。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情感能力,只有對自己的物質認知,社會認知,精神認識有很清晰的認識,才能夠更好的認識他人,認識這個世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按照喬韓窗口理論自我認知大概分為四個部分:盲目的自己(即別人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 ? 秘密的自己(自己知道但別人不知道的你) 公開的自己(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你)和未知的自己(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的你)
其實很多人對自己的認知都是不全面不清晰不準確的。例如有的人在社交場合可以做到如魚得水,確是內向性格的人。這就是內向的性格,外向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可以通過訓練達到的,具有動態變化性。自我認知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體刻度性,你所認為的自己一定是基于比較下得出的。
反觀我自己我認為我的性格是非常復雜的,是有外向和內向等多重性格重合的。只不過是在某種場合下更傾向于某種狀態。自我認知的刻度性和動態變化性決定了對自我認知的路程是從你出生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