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數人一樣,最初接觸曾國藩時,他不過就是個挺沒趣的老頭。長得土頭土腦,不抽煙,不喝酒,不玩女人。成天道貌岸然,正襟危坐一方面總在思考國家大事,另一方面又寫了一大堆絮絮叨叨無比唐僧的家書。僅此而已。”百家講壇的張宏杰老師曾這樣評價他。
無獨有偶,這也是我對這位曾被無數學者、領袖視為“圣人”的第一印象。可讀完一些細節性描述才發現,他其實是一個極“有趣”之人,他幽默風趣、愛開玩笑,與幕僚們一起吃飯時經常講笑話給他們聽,甚至“揭家底”,與家人相處也是極為幽默。
這樣一個“有趣”之人,又在政治、軍事、文學、治家、書法、人格修養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真正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最終成就了一代儒家。讓人不禁好奇。
隨著進一步的了解,才發現他與我們其實并無二異,曾國藩雖然身為晚清大儒,理學大師,但是根據曾國藩日記記載,剛剛步入仕途的他其實是一個舉止輕浮做了不少荒唐事的浪蕩公子,甚至可以說,30歲之前是一“庸人”,和大多數人一樣,有著大大小小很多缺點。
他心性浮躁,坐不住。每天都要“四處征逐”酒食宴飲,窮侃雄談,下棋聽戲。
他為人傲慢,修養不佳。“凡事見得自己是而他人不是”,“謂看詩文多執己見也”。
他品性虛偽,對人能作幾副面孔。“贊嘆有不由衷語,談詩妄作深語”。
他沉溺于“色”,屢教不改。在朋友家看到主婦,“注視數次,大無禮”。看到姬妾,“目屢邪視”。
所以,曾國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義,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中人,通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為超人。
在立志改變的過程中,曾國藩不斷下決心卻也不斷重復錯誤,效果欠佳。那么,是什么最終促使他能夠徹底摒除舊習,脫胎換骨呢?
這起源于一個字:靜。曾國藩在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后,找到他當時的老師唐建,送給他一個“靜”字,自此,曾國藩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靜能生智慧,靜極生陽。老子講清靜無為,佛家講入定,孔明講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后來,“靜”成為曾國藩一生中最大的修行,他甚至說道:“能甘淡泊,便有幾分真學問”。用“靜”來評價一個人。
曾國藩在獲知這一秘訣后,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實踐,最終改變,成為古今之圣人。
一曰“靜坐”。在曾國藩的日課十二條中,有一條便為此。無論多忙,他每天都會利用至少半小時來靜坐。靜坐時自省,開啟心智。
二曰“臨事淡泊守智,淡定守靜”。無論遇到什么事,都要先讓自己靜下來,要淡定、要從容。然后再認真考慮下一步行動,不再似以往般浮躁。
曾國藩一生看似整體一直在步步高升,但其實經歷了很多困難與挫折,讀《曾國藩家書》,便知他一生的成就與“靜”有莫大的關系。
“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侵,故其德全而神不虧”。世事浮躁,要修得一種世事洞明而樂觀豁達的心境,走好自己平穩而又充實的人生之路。真正“養得胸中一種恬靜”。
兔小月,喜歡寫作的法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