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信不少的家庭都曾經歷過教育孩子的尷尬。
綜藝節目《爸爸回來了》的某一期,奶爸唐志中與他爸爸在對待孩子吃巧克力這件事情上表現出來的教育觀的差異,真實地反映了這種尷尬。
在我看來,孩子教育的尷尬的出現,最大的原因在于家庭的多元。
這里所說的家庭多元,不僅指家庭成員身份地位背景的多樣,更是指家庭成員價值觀的多元。因為家庭每位家庭成員的成長環境不同,社會閱歷不同,導致彼此在如何教育后代的問題上不能產生一致性,對孩子成長需要怎樣的環境與氛圍這個問題也有不同的看法。
《精靈旅社2》,也在講述這樣的一種家庭教育的尷尬。
人類青年喬納森與吸血鬼梅維斯歷盡艱辛后終于走在一起,婚后生下了混血兒子丹尼斯,本以為從此會過上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了,無奈的是,自從丹尼斯降生后,梅維斯與丹尼斯的吸血鬼外公就為了丹尼斯應該在哪里生活而拉開了“家庭戰爭”。
影片中,丹尼斯的外公希望孩子能夠繼續生活在吸血鬼家族里,成為一名真正的吸血鬼,因此,他用各種培養吸血鬼的方式來教育丹尼斯,比如不讓他在晚上睡覺;教他如何嚇唬路人;讓他學習飛行等。
而丹尼斯的媽媽梅維斯則希望孩子在人類社會生活,希望孩子能長成正常的人類,所以,她讓丹尼斯去上學,不喜歡丹妮斯跟怪物們玩……
梅維斯和吸血鬼外公,都在擅作主張且迫不及待地把丹尼斯拉進自以為最理想最合適的成長環境中。
2.
其實,在現實生活里,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在各自為孩子營造著某種成長氛圍。
比如說熱愛音樂的媽媽,即使她自己沒有很刻意地讓自己的寶寶去學習音樂,但因為熱愛音樂,這位媽媽可能經常在寶寶面前唱歌跳舞,也會在家里放置各種樂器,這樣,寶寶就會在一個充滿音樂氣息的氛圍下成長。
我們也經常在電視劇里看到,劇本對劇中人物的設定,一般都是按照祖輩或者父母從事什么職業,后代也會從事什么職業的套路。
誠然,這樣的設定有可能只是為了讓劇情更好地開展下去,但我們也可以從中窺見一個事實——每位孩子的成長的道路上,總會或多或少地帶著家庭成員留下的足跡。早在碧玉年華時,我就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
人生,即是一個演戲的過程,又是一個看戲的過程。
到現在才發現,原來每個人的成長軌跡都如此相似。
也許我們都需要等待,等待著她走過一道坎,一道已經被無數人跨過的坎。
……
一個人都仿佛是另一個人的復制,看著那些曾經出現在自己身上的那些幼稚,像一位坐在屏幕前的看客,對于那些主角的喜怒哀樂,除了淡然視之,更多的也只能望洋興嘆。
——摘自日記
3.
即便如此,家長們也不必為了表明自己是開放民主的家長而高喊:這樣做,是在用甜蜜負擔霸道地左右孩子的命運!事實上,即使家長想方設法地降低自己對孩子的影響程度,讓孩子成長為自己的樣子,但這種影響,是無法避免的、有一定持續性的、微妙的并且潛移默化的。
幸運的是,這種影響對于孩子的成長不一定都起著“改變軌跡”的作用,也有可能只是對他在某方面的知識積累起到一定的作用,或者影響他對某些事情的態度和認知等等。
以我為例:我有一位從事制衣行業的媽媽,雖然我現在沒有從事跟媽媽一樣的職業,但對于制作衣服的工序,判斷衣服的質量等方面,我比同齡人還是多一些認識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多元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全是壞事。正如上文說的,每位家庭成員,只要跟孩子有所接觸,都可能對他的成長產生一定的影響。影響的內容的多元性才能給予孩子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與更大的選擇空間。孩子得先知道,才可以選擇。
比如,一個只知道水彩畫而不知道油畫的人,對畫畫的定義,可能只是局限在水彩畫上,如果未來要走上當畫家的路,他大概不知道還有油畫這條路可以選擇吧。
4.
仔細看,《精靈旅社2》里描述的家庭,其實反映了一些現實家庭的情況——在一個家庭中,會生活著各種各樣的人,他們不僅身份地位,知識背景不同,價值觀念也千差萬別。
這世界上,大概每一個家庭,都是多元的家庭。
因為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閱歷不同、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不同等,導致家庭中的每一個個體,對孩子成長環境的期待也是不同的。
又因為每位家庭成員營造的成長氛圍不可能總是相輔相成,甚至有可能是相互排斥的,所以難免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最常見的問題,便是兩代人之間教育觀念的沖突。這個問題,在影片中也表現得相當的明顯。
在不同的教育觀念下,最難受的無疑是孩子。再沒有比在幾種拉扯的力量中間成長更痛苦的經歷了。因為孩子要滿足不同人的愿望,總會顯得吃力與茫然。
所以,在我看來,影片中的兩代人之間的“戰爭”是幼稚可笑并且對孩子毫無意義的。梅維斯和吸血鬼外公都試圖把孩子強行拉入到某個種群中,這種做法背后的邏輯是角色的二元對立——即一旦承認了自己是吸血鬼,掌握了吸血鬼的生活習性,人類的屬性就會消失,你就只是是吸血鬼而不再是人類,反之亦然。總之,吸血鬼和人類,你只能成為其一種。
這讓我想起了一部名為《分歧者》的影片,里面也是把人群分為不同的種族,每個人必須是而且只能是屬于某一個種族。但實際上,因不能完全歸入到哪個種族而被稱為分歧者的那些人,才是發展最健全,最有能耐,走得最遠的人。
5.
當在家庭中,當遇到像《精靈旅社2》中的家庭一樣的沖突和“戰爭”時,我認為最好的做法是讓孩子多方面接觸,讓孩子自己慢慢選擇,而不是武斷地替孩子硬生生地掐掉另外一種可能。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做法往往是把其他一些與自己的教育觀念相悖與自己對孩子期待不一致的人排除到孩子的成長之外,從心底里否定他們,自大地認為孩子不應該接觸這些人。
我們的家長,應該相信孩子,孩子能夠決定自己做怎樣的人,對于一些選擇,孩子知道怎樣做出,對于一些事情,孩子也知道答案。
正如《月神》這部小短片,也是在說明這個道理:
-end-
小樣er想與文字相伴一生,希望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