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塔下寺,始建于唐朝,明朝萬歷前為凈住寺,因在藍山縣城東回龍山上,故又稱回龍寺,后在寺中修建傳芳塔,塔下有寺,當地人便俗稱塔下寺。
(二)
大雄寶殿后實乃傳芳塔,為湖南省內現存塔寺并存之孤例。
傳說天地混沌之時,此地乃一片汪洋,一日,東海龍王攜龍子龍孫游玩至此,一小白龍發現一溶洞,直通山底,甚是好玩,竟樂不思蜀,且久居于洞。后水勢漸小,小白龍不時出洞,興風作浪,造孽于民。民不堪其虐。遂有建塔之議,以鎮孽龍。塔成之后,孽龍只能露出頭角,回首東海,唏噓涕零。故此山為回龍山,塔亦始稱回龍塔。
今存之塔,為明嘉靖四十二年至萬歷八年(公元1563——1580年)重修,歷時十六載方告竣工。門楣書有“峻塔凌霄”四字,字跡蒼勁,冠名傳芳塔。塔以天然巖石基,全部青磚砌就。塔中有寬0.55米、高約2米的內旋式階梯186級,盤旋而上,直達塔頂。塔內各層均供有佛像,一層為壽佛,二層為玉皇,三層為真武,四層為星主,五層為龍殊,六層為文殊,七層為觀音,每層四墻繪有壁畫,為藍山十三寺之首。
(三)
唐德宗薨,順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懷,柳宗元,劉禹錫等一批改革人士進行政治革新運動,此四人史稱“二王劉柳”。改革遭到保守派和宦官等人強烈反對,半年后,順宗被逼退位,唐憲宗即位。不久,革新失敗,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也因此被貶至廣東連州,任連州刺史。
劉禹錫,唐朝文學家,政治家,匈奴后裔,其七世祖劉亮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逐改漢姓劉,其父為避安史之亂,舉家東遷至浙江嘉興。
身為“詩豪”的劉禹錫,仕途失意,被貶連州,心中常郁郁寡歡。連州隨與藍山分隔兩省,實則同宗同源,許多藍山族人遷往連州生活,連州后人每年仍回藍山祭祖,無論文化還是血親都一脈相承。
失意的劉禹錫當然不會忘了藍山,舜水河畔,回龍山下,藍山十二寺,縱情山水之樂,方能一時解仕途失意之苦,于是劉禹錫吩咐隨從,帶上行李,一路北上,踏馬而來。
(四)
“師父,吾本居士,實則割舍不掉事業未盡之憾,放下不了仕途失意之苦,奈何天不遂人愿,被棄至此。吾將韜光養晦,待以時日,重返東京,東山再起。”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修行之人,處處可為,事事皆練,時時便修。佛法以行修心,以心養行。失意之日,便是修心之豁達淡然之時,違者,怕是難逃心魔啊。”
月明星稀,天高云淡,舜水河畔,微風徐徐,寺廟里的蒼木影在窗前,一盞油燈微弱地印出兩個人的輪廓,此時的禪房里,劉禹錫長嘆一聲:”也罷也罷,得意莫忘形,失意莫忘志,皆可淡然處之,人死亦如燈滅,感謝師父指點。“
那日后,劉禹錫心情舒暢了許多,并由幾位高僧朋友的陪同,行遍藍山十二寺,山水間,詩情外,不覺吟出自己的舊作以表近日指點陪伴之謝意:“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幾日后,劉禹錫將返連州,臨行前提筆揮毫“兔葵燕麥搖春意,舜水都山牽客魂”。好一個凄涼地,好一個萬木春,好一個劉禹錫,好一個牽客魂。
(五)
后人為了紀念劉禹錫(字夢得),便將其住的禪房取名“夢得祠”。
再后來,傳芳塔因年久失修,地基塌陷,整座塔身傾斜了達十五度之多,卻仍屹立不倒,被稱為“東方第一斜塔”。當地民眾見此,自發捐錢捐物,修繕寺內建筑,甚至連連州,佛山民眾都來此朝拜和善捐,信善行善也使得塔下寺香火不斷,一時成為佳話:傳芳塔側身風從耳畔過,渡眾人行善德向心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