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消費,根本不是生活所需,而是為了打造自己的社交形象。
對于我們年輕人來說,適度負債的我們會時刻感受到生活的壓力,保持一定的危機感,從而不會懈怠工作、增加財富,無形之中可能會獲得更大的成長與收益。
然而,過度的超前消費往往會適得其反。現階段的年輕人,對于理性消費的把控不夠,不少商家都在鼓吹我們年輕人應該“及時行樂,該買就買,精致人生,從現在開始”,助長老人年輕人的沖動消費,超前消費。如果不信,你看看你的賬單有多少錢是“白花”的?
1
我工資4000,每天花60打滴滴回家
新世相做過一份調查,主題大概是關于精致生活。“你為了看起來精致,做過哪些認為理性的消費”。
有三個故事記得很清楚。
第一個故事:
一個在廣州工作生活的姑娘,月薪4000,為了讓自己省去做地鐵和公交的麻煩,她每天花60塊錢打滴滴來回上班。
當然,也有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
每天打車來回,雖然花費多,但這讓她有一種在廣州這樣一個一線大都市里活得很體面,很踏實,很精致的感受。
“我喜歡這種讓自己看起來體面、精致的感受。”
這種精致的感受,成本也很高,每個月光交通費就是1800,占了工資將近一半。
2
我工資3000,卻花三分之一以上買咖啡
第二個故事:
在一個中部省份的省會城市,一個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工資不算高,剛好當地的平均線低一些,3000塊一個月。
他有個習慣,每天下午要喝一杯咖啡,必須要星巴克的咖啡,30塊錢一杯。
有朋友問他,工資也不高,為什么不喝肯德基里的咖啡呢,更便宜些。
他說:“我就是喜歡手捧星巴克走在辦公室里的感覺,它不僅是咖啡,更意味著一種生活狀態,優雅、精致、從容。”
甚至不是為了想喝咖啡,只是為了抓取到這種生活狀態,即使是片刻,他也愿意付出這每個月900多塊的花費,工資的三分之一。
3
我愿意花超一半工資租房
第三個故事:
在深圳,8000塊錢一個月,做廣告行業,嚴格來說,工資不算高,果腹而已。
但是這個姑娘,花了4500塊錢在市中心附近,租了一個單間,精裝修,有巨大落地窗。落地窗外,白天可以看見高架橋和人流,晚上可以看見霓虹燈和月亮。
“我不是沖著這個房間來的,我是沖著這扇窗來的。”
她說,每次下班回來,她坐在落地窗前,不喝紅酒,只喝涼白開,她也會有一種《我的前半生》里,唐晶獨立而精致生活的體驗感。
這種體驗感,是她一直渴望的。
為了這份體驗感,即使短暫而虛幻,她愿意付出超過一半的工資,壓縮生活的其它開支,做個月光族。
4
你的收入,夠得上你的精致嗎?
這三個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
為了某種看起來很向往的生活狀態,花費很多錢在上面,甚至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
類似體驗,很多人都有。
為了去抖音上特別火的網紅民宿睡一晚,存了半年的工資幾天時間全部花掉;
工資不高,只要幾千,但衣服穿兩個月必換,換一件扔掉一件,覺得很有生活態度;
新版蘋果機出來了,即使借款,甚至貸款,都要去買,覺得用新版蘋果機打電話,氣場都不一樣。
那件產品,于你而言,未必是必需,但你就是癡戀那種體驗感。
波士頓咨詢公司發布了中國年輕人一代人的消費,超過60%青睞大品牌,貴的,好的,網紅款,哪怕一件衣服客單價成百上千,說掏錢,就掏錢,不含糊。
螞蟻花唄的一份報告也指出,全國范圍內,人們剁手已經成為趨勢,月均網購3.2次。
5
?問問自己
現在,我要問一個問題:你的收入,夠得上你的精致嗎?
很多人是夠不上的。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報告》顯示,中國超過55%的家庭是0儲蓄。0儲蓄啊,意味著全家月光,發下來的工資,就買東西買了。
這也就算了,很多年輕人,完全是透支未來在消費。
校園貸、裸貸、現金貸,各類貸款渠道拿錢消費。
銀行的一份數據顯示:
2017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消費貸款余額315194億元,同比增長25.8%,為歷史最高增量。其中,個人短期消費貸款余額68041億元,同比增長37.9%。
中國居民借錢像滾雪球,越滾越大,負債率也越來越高。
這些消費行為,可以有很多理由,富養自己,善待自己,工作這么辛苦,多花點錢,住好點,省力省時點,給自己更精致的生活狀態。
都是理由。
并且基于這種理由,你認為,這并不是沖動消費,而是理性消費,因為所有的消費行為,都有理有據。
即使一條毛巾1000塊,你工資只有4000,在“善待自己的生活”這個觀念下,也是理性消費。
真的是理性消費嗎?
不是,你以為的理性消費,其實是被洗腦了。
6
? ??你可能被洗腦了
法國經濟學家:你可能真的被洗腦了
法國經濟學家塔爾德專門研究人類的“種草心理學”。
對于人類很多消費行為,他有非常精辟的論述:
每個人都有模仿他人的習慣,而這種模仿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
在消費行為上,人類社會存在三種模仿定律:
第一個,社會下層人士具有模仿上層人士的傾向;
第二個,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模仿一旦發生,便以幾何級數增長,迅速蔓延;
第三個,人類對本土文化的模仿總是優于外部文化。
什么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你的很多消費行為,花起錢來有理有據,你自己看,是理性消費,是必需的,其實都是因為被洗腦了。
洗腦發生于悄然之間,你未曾察覺,但非常強烈地影響你的消費決策。
你花500塊錢買一條毛巾,很可能是聽說李健為了選一條毛巾,走了好多國家,最后買了一條很棒的;
你貸款60萬買一輛牧馬人,很可能并不是喜歡戶外,只是看到胡歌開著牧馬人在草原上,怦然心動。
按照塔爾德的說法,在消費上,所有超出你生活必需的消費,都是模仿行為。
7
人設經濟效應:我愿意為朋友圈花100萬
我有一個朋友,喜歡李健,喜歡他的歌,喜歡他為人處世的風格,喜歡他的生活方式。
癡戀得深了,什么都要學。
李健喜歡喝咖啡,不確定自己喜歡那種口味,索性買了全套各類咖啡器具,手沖壺,摩卡咖啡壺,都有。
他也買了,全套買下來,每天換著法兒喝咖啡。
每天早上發朋友圈:“今天喝什么咖啡呢?手沖還是機器煮?”
李健在一次采訪中,說自己為了買好的咖啡,專門去了巴厘島的咖啡工廠。
他也坐飛機過去買,買完之后,磨了咖啡來喝,很興奮地發了朋友圈:“李健同款,專門去巴厘島買的。”
他很欣賞李健的生活態度: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
為了這種理想的生活,他變成了月光族,他認為自己一切消費行為,都是正當的。
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人設經濟學”。
所謂“人設經濟學”,就是商家捧紅一個人,打造某種生活方式的人設,并不斷向社會傳遞這種生活理念,讓你在心底接受,并完全認可,然后就可以乖乖讓你掏錢了,并且你不會覺得這是被商家套路,相反,你覺得這錢花得正當,花得應該,花得理直氣壯。
你以為是理性消費,其實還是被洗腦了。
8
你并不是為了生活在消費,
?而是為了社交形象在消費
“人設經濟學”的另一個層面,是社交消費的崛起。
吳曉波說:“很多人并不是為了生活在消費,而是為了社交形象在消費。”
說得很對,你也應該有相同的感受。
當你迷戀上某個人設之后,你就會自動帶入,潛意識中,把自己打造成那個人設,在朋友圈展示出來。
為了這種人設的社交形象,你瘋狂消費。
我的那個朋友,喜歡李健,他朋友圈展出的生活,幾乎和李健傳遞出來的人設感覺,一模一樣。
你可能會喜歡韓雪,自律到極致,每天健身,過著極簡主義的生活,但不失精致;你也會去健身房打卡,穿極簡主義的風格。你的朋友圈,很可能都是這種風格;
你可能喜歡陳坤,健身、旅行、喜歡閱讀,你的朋友圈,可能也都是與這方面有關的內容。
除了朋友圈,再翻翻你的賬單,很大可能,多多少少帶著這些人設的影子。
這揭開了另外一個可怕的真相:
很多人消費,根本不是生活所需,而是為了打造自己的社交形象。
朋友圈的那個你,與現實中的那個你,完全割裂開來,你愿意為朋友圈中那個你,瘋狂消費,去旅行,去買買買,為了讓那個自己,更貼近想象中的人設。
生活中的你,也許在買買買之后,覺得空虛;也許在各地旅行打卡之后,覺得心累;生活中的你,也許根本沒有這么復雜的需求。
你被你的社交形象反噬了,就這樣,你的消費權,被牢牢控制在商家手中。
之所以說你是盲目消費,是因為你根本不是為了生活所需,消費,而是為了割裂的社交形象。
9
唯有回歸生活,才能理性消費
日本生活家有川真由美倡導極簡主義生活美學。
她講過一個故事,去旅行時,看到免稅店,里面有一件衣服,一下子就抓住她的眼球了,雖然和她平常的穿衣風格不一樣,但這件衣服,設計得很好。
她試穿了一下,果然很搭,很好看。
可是出于消費習慣,她又開始思考:我需要它,還是我喜歡它,如果是我喜歡它,一個月后我還會喜歡它嗎?
她考慮之后,放棄了購買,因為她深知,這種風格的衣服,于她而言,就是過過癮,她的喜歡,不會超過一個月。
很多人購買行為,都是因為喜歡;很多人的喜歡,都不會超過一個月。
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理性消費的原則:
真正的理性消費,只有一條標準,那就是依照生活所需,進行消費決策。
很多東西,你心動,買了,可能只用過一次;你喜歡,可能喜歡時間不超過一周。
你塑造的人設與社交形象,不是活給自己看的,而是活給別人看的。
唯有回歸生活本質,回到生活中,才會讓消費更加理性。
這里4條購買原則,在購買一件東西時,先思考,再決定是否購買:
(1)該物品是否為生活必需?
(2)該物品如非生活必需,是否是非常喜歡?
(3)該物品如非常喜歡,喜歡周期會有多長?
(4)如購買,下一次搬家,會帶走它嗎?
10
這才是一個人生活的十大奢侈品
對于生活,何謂生活,《華盛頓郵報》曾做過一份調查:“你認為世間最奢侈的物品是什么?”
評選出來的結果令人意外,又在意料之中。
沒有一件是類似奔馳寶馬、LV等奢侈品。
這10件東西是:
1、生命的覺醒和開悟
2.一顆自由喜悅充滿愛的心
3.走遍天下的氣魄
4.回歸自然
5.安穩平和的睡眠
6.享受屬于自己的空間和時間
7.彼此深愛的靈魂伴侶
8.任何時候都真正懂你的人
9.身體健康和內心富足
10.感染并點燃他人的希望
你看,沒有一件,是和物質相關的,真正的幸福與快樂,永遠是由內而生,而不是外在賦予;人生真正的價值,來源于感悟生活,星空與云海;來源于信任與陪伴。
有川真由美說得好:
真正精彩的生活,靠的不是堆滿房間的東西,也不是用之不盡的金錢。“我經歷過怎樣的時光?”“我將要度過怎樣的時光?”—時間的內涵,才是舒心生活的關鍵。
近兩年,無數制造業老板感嘆:以前哪怕資金暫時緊張,只要有訂單就不慌,但今年真的有點慌了。也不枉各位老板們如此焦慮,近些年中國智造業的形勢每況愈下,中國制造業利潤十年縮水80%,工廠倒閉、破產的案例不勝枚舉。
中國制造業危險重重
曾幾何時,“中國制造”是國人的驕傲;隨著制造“龍頭”富士康計劃撤離中國,蘋果生產線即將轉移印度,曾一度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國制造”危機重重。
中國制造業危機重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成本上升, “中國制造”不再便宜。舉個例子,從2004到2014年,中國工業用電的成本估計上升66%,而中國天然氣成本則猛增138%;飛漲的勞動力和能源成本削弱中國競爭力。
其次供需錯配滿街都是“中國制造”卻沒人要。中國是制造強國,為什么每年還是有很多人遠渡重洋,跑到日本去買馬桶蓋,去德國買電飯煲?
還有互聯網與制造業的“相愛相殺” 。互聯網企業的興起對傳統企業組織、運作、服務和商業模式帶來了不小沖擊,讓企業面臨不得不轉型的局面。
制造業企業的“錢荒”
中國智造業的老板們也經常會說這樣的話:辛苦辦廠幾十年,不如一套房值錢。
在全球經濟總體低迷的大環境里,中國產業體系的變革時期,長期以來,大量的民營中小微企業創造了中國經濟體的主要活力,而活躍背后的問題在于,大家都朝著“做大”的方向狂奔,留下了一地泡沫和高杠桿。盲目的擴張,造成了大量的重復投入,極度的產能過剩。
提高效率,轉型升級,完成從“大”向“強”的轉變,是中國制造業提升競爭力的不二法門。而淘汰低端產能,則是中國制造業必經的“陣痛”。
現在制造業仍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稅收仍然居高,但是營改增依然在大力推行,稅制改革畢竟是牽一發動全身的事情,需要時間。二是資金難往實體經濟流,如果實體經濟不掙錢,最后大家還是會去買房。
智造業企業融資難,并購也許是一條不錯的出路,但是現實很骨感。國內以上市公司并購為例,情況無非四種,一是并產能,二是并渠道,三是并利潤,四是并技術。理論上,在制造業的食物鏈中,上下游整并,大魚吃小魚是趨勢。但是太多的“小魚”在被吃掉之前,業務已經進入惡性循環,面臨越來越瘦的窘境,甚至很多只剩下魚骨頭,根本進不了大魚的“菜單”。
制造業的出路在哪里?
無獨有偶,各個國家都面臨過制造業的陣痛,也都有自己的轉型“套路”。美國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德國是工業4.0,日本是工業振興計劃,中國是中國制造2025;雖然各國家說法不同,但都倡導以“智能制造”突破傳統模式的局限。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也曾在公開場合說過:“如果制造業未來沒有很好的轉型升級,中國經濟一定沒有未來。”從制造升級到智造,是當下中國制造業擺脫困境走出危機的唯一有效途徑。
未來成功的制造業一定是用好智能技術的企業,不會用智能技術的企業將全部進入失敗領域。中國先進制造業的未來一定是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背景下,企業上云帶來的產業變革。
融合人工智能、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中機智能三寶—門戶、商圈、智能人在智能領域經過幾年研發全新上線。
融合企業需要的辦公系統、管理系統、財務系統、生產設備等系統,完成應用與人、應用與應用之間的連接。強大的系統管理作為辦公平臺的基礎支撐框架,搭載29個碎片化的應用支撐辦公業務,利用場景驅動工作,利用精算系統為決策者提供數據依據。
智能驅動個人、應用、設備,進行數據追蹤,通過電腦、手機隨時可以看到企業個人、應用、設備的工作狀況,及時反饋生產狀況,提高企業生產、管理效率。
服務總線+MQ消息系統,支持多語言版本,在家也可以實現海內外合作溝通,實現點對點、點對面的即時通訊。
線上幫助企業快速上云,實現上云轉型;線下為企業提供智能化升級改造,切實解決企業生產成本高、效率低、設備老化反饋不及時等問題。
通過中機智能三寶,制造業企業可以在公有云資源基礎上,自主構建行業、企業私有云平臺,大幅降低管理營銷成本,重構新時代智能制造新工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