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路都是自己走的。正如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不結婚這個話題,要是放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來說,那肯定是一邊倒的反對意見。但現在不同了,應該有不少人表示贊同,更多的人表示理解,甚至還有一些父母也表示支持。
之所以會有不結婚的想法,就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讓自己成為了大齡青年。其實,我是不太喜歡“剩女”、“剩男”這樣的稱呼。對于第一個獨立的人,永遠都不會是“剩余”的,只是說你還沒有遇到你心目中的那個而已。
說起這個“遇到”,就牽扯到一個擇偶標準的問題。
智能手機的出現,特別是在線通信工具,微信之類的東西,確實讓年輕人過于習慣于線上的交流,面對面交流的減少,就讓最為浪漫的“一見鐘情”幾乎沒有出現的概率了。這其實是挺遺憾的。
面對面看上的與相親相中的最本質的區別是什么?
面對面的交流,最容易鐘情的應該是這個人的外觀,談吐,舉止這些,只有這些有吸引你的地方才會去深入了解對方的收入、家庭以及其他的情況。
而相親則完全相反。在還沒見面前,就先行打聽了對方的情況:家庭、收入、工作單位、文憑,甚至性格、愛好,是否抽煙、喝酒等等。你看一下,了解了這么多,不要說全部不滿意,總會有幾項不滿足你的要求,對吧。
而面對面的首次見面,你對這些一概不知。只有當你對對方已經有好感(通過外觀、言談舉止)的情況下,你才會去想辦法了解對方的其他情況。更重要的是,當你對對方已經有好感的情況下,不要說那些條件有一兩項不滿意,就是有三四項不滿意你都容易接受。這就是先入為主,愛烏及屋的道理。
以相親為主的見面模式代替了自然交流式見面,就是導致現在年輕人戀愛成功率下降的最為關鍵的原因。
當然,還有一部分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比如:受類似時尚觀點、以自我為中心等因素的影響。
橫觀身邊的大齡青年(女性居多),不是長得不行,也不是家庭不行,而是條件太好了。文憑高、工作好、收入穩定,家里條件也好,甚至還能稱之為富二代。
她們覺得,我生活得挺好的,為何還要找一個不確定因素在身邊呢?這種類型的人就是沒有一個正確的婚姻觀造成的。
她們對婚姻的本質沒有正確的認知,等她們明白婚姻對于自己的重要性時,或許已經到了下半生了,剩下的也只有來回答別人問的“如果選擇不結婚,最后會不會后悔?”這樣的問題了。
那么,婚姻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呢?婚姻的核心價值之一是提供穩定的親密關系和互助支持。
若不結婚,需通過其他方式滿足這些需求,例如:深度友誼或長期伴侶(非婚姻關系),家庭紐帶(如與父母、兄弟姐妹的緊密聯系),社群歸屬(興趣小組、公益組織等)。
也許,以后不結婚的會越來越多,那么非婚姻關系的長期伴侶也并不難找到。
至于家庭紐帶,很遺憾,你不結婚的話,終將失去。當你的父母不在時,這個年齡段的人沒有兄弟姐妹的居多,就算有,也就個把。那當兄弟姐妹也不在的時候,你就剩下獨孤老人了。
至于你有多少興趣愛好,參加了多少公益組織,終將無法解除你的 孤獨感和失落感。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大齡婚姻的困擾,就必須讓婚姻回歸它的本質,放棄那些過多的所謂條件。人好,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