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報紙,看到6月5日《人民政協報》“學術?人物”版上有兩篇長文,一篇悼念畫家宋桂雨,另一篇是《憶楊絳先生(下)》。其上漏掉了。文章作者于殿利,是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文中說,楊絳晚年不僅僅是為家人“打掃現場”,她還以90歲以上的高齡繼續其創作生涯。96歲時出版《走到人生邊上》,103歲時出版《洗澡之后》。作者說,如果說《我們仨》以及《錢鍾書手稿集》是為女兒和丈夫“打掃現場”的話,那么《走到人生邊上》也可以看作是她為自己“打掃現場”。
1998年錢鍾書先生去世后,楊絳先生將她的情感更多地投向了社會。2001年把她和錢先生的全部稿費捐給清華大學基金會,以“好讀書獎學金”的名義資助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
文中還說,《錢鍾書手稿集》的出版,是楊絳先生“打掃現場”處理得最重要的事情,她自己很看重,認為是她在人世間要完成的最后一件重要事情。
《錢鍾書手稿集》分容安館筆記、中文筆記、外文筆記,共72卷冊,商務印書館出版,2015年出齊。于殿利說,此書也許可以列入出版史上編輯難度最大的工程之一。其中難度最大的部分是外文筆記,錢鍾書先生用七種外文所作的手寫體草書筆記,僅憑楊絳先生一人之力,且又已百歲高齡,是難以完成的。上蒼派給楊絳先生一對德國漢學家夫婦,莫律祺和莫宜佳夫婦,協助楊絳先生完成了外文筆記的編纂工作。
上午,張舫瀾先生打電話來,叫我去蘆墟,見見嘉善來賓,我告訴他,不去了。晚上,他又打來電話,說嘉善客人送了兩套嘉善縣志給他。他們征求先生意見,欲公開整理出版《一螺集》。我建議,與吳江有關人員商量一下。
云雁在群里說,蘇州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報刊,現有《爾雅》、《讀書臺》、《今日閱讀》等10種。他將范煙橋的《茶煙歇》等電子書發至群里。每天他都要發好幾種電子書。宋慶陽發了《煙絲集》。
給花匠留言,《蘇州文史資料》第一期上有范煙橋的《南社瑣記》,拍照發我。他說,都賣掉了。
當當網公眾號上說,詞作家黃霑對自己的評價是:好色無膽,好酒無量,好錢無能,鬼才黃霑。他與寫武俠的金庸、寫科幻的倪匡、寫美食的蔡瀾并稱為“香港四才子”。
今天是高考首日。《念樓序跋》中有“《走向世界》臺北版序”一文,說清朝時有規定,私自出洋、經商,或移居海外,將判交通反叛律,處斬立決。翰林出身的郭嵩燾,奉派出使英國,京師士大夫視為國之大恥,撰聯嘲之云: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見容堯舜之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湖南鄉試諸生公開集議,要搗毀他家住宅。郭死后九年,還有人上疏:“請戮郭嵩燾、丁日昌之尸以謝天下。”
晚清時,已有一些有識之士,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文化,鐘叔河先生說,學習他,不一定愛他親他,也是為了對付他抵制他,“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一句話就把心思說明白了。
這就相當于現在的一帶一路吧。但在當時,走向世界之路是很艱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