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時代,書籍的分類相對固定,也可以很好的指導我們的信息獲取。
那么書籍都有哪些分類呢?我最近在拆書,在拆書家的眼里,書只有可以拆的和不可以拆的。咳咳,說正題。《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把書分為:實用型的書,想象文學,故事、戲劇與詩,歷史,科學與數學,哲學,社會科學。我們的老祖中把書分為經史子集,著名出版人郝明義在《越讀者》中把閱讀分為:主食閱讀,美食閱讀,果蔬閱讀和甜點閱讀。
這些分類都各有各的道理,然而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用來指導我們的閱讀,已經不能起多少作用——我們仍然不知道應該是怎樣一個閱讀結構才是合理的,才更適應我們個人發展的需要。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元,我們的閱讀也變得非常碎片化。信息變得越來越便捷,維基百科的數據比很多書里說的都要全面。按照書的分類來指導泛閱讀,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的步伐。
每天我們要接收和處理大量的信息,新聞啦,朋友圈啦,公眾號啦,直播啦,簡書啦,不一而足。閱讀越來越碎片化,看似我們獲取信息也越來越便捷,為什么很多人晚睡,就是因為睡前刷手機么,哪怕刷手機熬夜,我們仍然不能再睡去之前,把手機里所有想看的信息看一遍,有可能看著看著就睡著了。
如果你也是這樣,刷著手機熬夜不肯睡,第二天早上頂著黑眼圈不肯起,你要警惕——你可能信息焦慮啦。
什么是信息焦慮呢?這就要從前說起。在遠古時代,老祖宗需要對接收到的信息及時作出反應,比如前面哪里發現水源地,哪里發現了獸群,后面哪里出現了野獸襲擊,等等,也從中獲益,這種即時處理信息的習慣被自然選擇遺留下來。當然于此形成對比的是,老祖宗是沒有那么多的信息處理的。這個即時處理信息的程序,應對當今時代的信息爆炸就不靈光了嘛,各種信息充斥你的手機,占據你的電腦,你還能處理的過來么?于是信息焦慮就產生了。
看到了新的書籍上市,我總是亟不可待的去看看這個書講了什么,對我有沒有用。喜馬拉雅剛搞了一個123狂歡節,身邊就有個小伙伴想花1000塊把所有付費內容都買下;過去的一年里,我買了數不清的微課,有關于勞動法的,工傷處理的,醫療期等工作技能方面的,也有心理學的,還有職業通用技能提升的,然而我看了多少呢?非常有限。
讓我警惕的是,我們處理信息的方式。我們像故事里的那個小蟲子,要背負所有自己見到的東西,頗有累不死人不休的架勢。我們真的把保存當成了學習,用擁有——哪怕是虛擬擁有——來減緩我們的焦慮。家藏萬G書,比之過去家藏萬卷書信息量已經不是一本量級,但是我們真的精神富有了么?
傳統的信息處理方式,比如保存信息,已經不能應對這個時代信息的快速更新迭代。應對信息焦慮的方法是什么呢?這個我們明天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