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慶老師,全名王長慶。字乙名,正德齋主人,正德齋公益書法班的創辦者。
第一次見王長慶老師,是在他位于北五環的工作室里。說是工作室,其實是一套供以居住的房屋,因為幾十年在墨池耕耘,每天的書法練習和書法創作已經成為王老師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一套本可以用來住或者用以產生其他更大經濟收益的房子,就被他“征為”了工作室。
1.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所處環境的變化,自己逐漸對書法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閑暇之余總喜歡鋪好紙、飽蘸墨寫上幾筆,一來覺得是一種放松;二來呢,書法可以是一個人的活動,像我這樣長期獨身的人,獨自一人時也正好用書法來打發時間。
2018年初的時候,機緣巧合和一位前輩一同去東北出差,在寒風朔朔的出差途中,不知怎樣就聊到了書法,原來他也是曾經的書法愛好者,緊接著就從手機里翻出了一幅書法作品讓我看,是一幅行楷書的作品,內容是漢代董仲舒的一段話:“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作品俊秀飄逸而不失中正,氣韻貫通、靈動雋秀,我立刻被吸引了,向前輩索要了照片,出差途中遇有空閑便細細欣賞。
也許是因為那次出差工作完成比較順利,也許是因為看出我是真心喜歡書法。回到單位后的一天,那位前輩喊我去辦公室,我本以為是工作上的事,結果進門后,開口邊問:“小吳,你學書法多久了?”我老老實實回到,“大約自己寫也近十年了”。
“專門拜師學過么?”前輩又問。
“沒有。”這下我的回答沒了底氣,“都是自己在瞎練習”。
“看你也是真心喜歡,上次給你看的那幅字,那個老師你可以試著接觸一下,我給你電話你自己聯系。”前輩說著便把電話給了我,上面就一個名字——王長慶。
“我從來沒有向他推薦過學書法的人,你是第一個,周末有空了你打電話聯系一下吧。”
2.
我也沒有想到會有這樣好的運氣,拿到電話內心一時間竟充滿激動。從前輩那里出來后,我并沒有等到周末,而是回到辦公室立即就打電話了。
電話接通,尊稱一聲老師,然后說明來電的緣由,王老師很爽快邀我周六去工作室聊天,順便讓我加微信,把地址發給我可以導航,以便順利找到地方。
這就回到了文章的開頭,一個冬日里的周六早上,我滿心歡喜從西三環前往北五環。雖然在路上一刻也不敢離開手機導航,但還是因為北京道路的復雜,在路上多花了一個小時才找到。期間,王老師用電話指路好幾次。
初見老師,書卷氣質、溫文爾雅,但又不失平易。因為還沒有開始跟隨王老師學習,所以老師幾乎將我當作同行、同事來接待,用一種朋友式聊天的方式給我講書法、講寫字。看我之前的字,多是鼓勵,講自己的書法之路,多是謙辭。最后,約定下個周六上課的時候,我若有空可前去試聽,覺得可以就參加他的公益書法課,如果不適合還歡迎我常去工作室聊天探討。
得到能上課的答復,我已是受寵若驚了,怎么還敢對此討價還價,而且在工作室里確實看到了堪稱精品的書法作品,我亦被深深折服,哪有不珍惜機會的道理?
3.
長慶老師生活中平易隨和,但在書法藝術的追求之路上卻精益求精、百折不撓。有這么幾件事,我感觸頗深、受益良多。
一個是關于王老師自己在書法上下功夫的勁頭。有一次與老師小酌后,他看著我們幾個說到,書法不是玄學,是需要下功夫的。后來我才知道,他曾經在書法練習的道路上,多方拜師求道,更可貴的是用勤奮彌補了很多東西:早上五點起床,到單位不到六點,等別的同事到單位開始準備上班的時候,他已經在辦公室里練字大約兩三個小時了;晚上下班回家,吃完飯又開始練字了,這些年來幾乎不參加什么酒局飯局,更愿意在家吃飯,而后陪孩子一起練字畫畫,晚上的練習又是三四個小時。所以,有了時間的保證,基本功才打得牢固。
后來我也在反思,為什么現在我們培養一個愛好、學一門新的技藝這么難,主要還是在手機、網絡綁架的時代里,集中時間和精力干一件事太不容易了,慚愧啊!
另一個是關于嚴格教學的事。我是因為有一點小小的基礎,所以在班里上課的時候有自信,但也容易”飄“。開始學寫《靈飛經》的時候,因為以前的野路子寫習慣了,覺得敢下筆,乍一看還有點意思,就開始有點沾沾自喜。沒想到老師看見了之后,毫不留情地說:"你這字很多是錯的,讀帖、臨帖很不仔細,認真看清楚了再寫!"
我仔細一看還真是,臨帖的字寫得似是而非,經不起細推敲,怎么敢那樣沾沾自喜?。老師也因此傳授了他關于讀帖、臨帖的書法學習方法:
1.讀帖。不要一上來就開始照著寫,因為還沒有把字帖上某個字的細節掌握清楚,使轉提按摸索清楚了再寫,這個摸索的過程就是讀帖。
2.臨寫。最好不要把字分成好幾個筆畫來臨寫,看清楚一個字,一口氣寫出來,這樣臨寫便于保證筆畫的連貫性。
3.對照。這是一個關鍵的步驟,寫一個字之后一定要和字帖對照,看看哪些筆畫寫得比較到位,重點看看哪些筆畫寫得不到位,差距在哪里?原因是什么?一定要分析琢磨清楚,因為練字不僅僅練手,更重要的是練腦。手、眼協調,全憑大腦指揮,所以,一定記得對照分析。
4.修正。也就是按照對照分析的結果,再寫幾遍,不斷修正以爭取達到完美。
后來,我們都以此為鑒,按照老師傳授得方法,認真加以練習,果然在書法學習上都有不小進步。
再一個是關于書法和文化的關系。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總是給我們強調,書法是要有文化作為依托的,否則它那背后源遠流傳的博大源泉就容易成為無源之水。而且學習書法與修養人品人格、塑造精神氣質密切相關。為此,老師特地摘編了《正德齋書法教育詩詞選編》,挑選近百首歷代經典古詩詞,要求大家一邊學習書法,一邊學習背誦古詩詞,不斷厚實文化底蘊。
對國學修養之于書法的意義提出了獨到見解:漢字孕育了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催生了獨特、靈動的氣韻、風骨、寫實、寫意、言志、抒懷等藝術審美觀念。而這些,不僅僅是一個畫出的符號所能夠傳達的,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中國特色的獨有藝術。
上面引用的一段話,很恰當地表達了王老師對書法和文化之間關系的見解,這些見解在近一年跟隨學習中,王老師也在用自身的言行舉止在向我們詮釋著、示范著。
老師幾十年筆耕不輟,取得不小成績,如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協考級中心高級教師,中國書協會員,中央國家機關書協會員,中國收藏鑒定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書協會員,中國道教書畫院委員,《中華英才》藝術顧問,等等。但近知天命,仍勤勤懇懇,在筆墨天地間甘做一名“匠人”,在書法傳承的公益事業上繼續不忘初心、努力前行著。
我很慶幸,一次偶然的出差能夠獲跟隨老師學習書法的機會;我也慶幸,這一段筆墨情緣到現在讓我受益匪淺;我還堅信,以后必將指引我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