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書簽約作者·米格格
01.
有一段時間,我特不愿意跟海苔聊天。
她總是擺出一副苦瓜臉,吐槽多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不是老板沒格局,就是同事做人做問題,不是公司平臺不好,就是專業不對口。安慰得多了,我也詞窮了,干脆勸她:“真那么痛苦,干脆別做了,這么破罐子破摔不是辦法。”
“我有更好的選擇嗎?好歹離家近,能照顧我媽。你知道,我媽身體不好……”海苔的糾結勁兒又來了,此話題聊多少次,永遠是以“不喜歡”開始,以“湊合干”終結。
海苔的狀況,讓我想起了魔獸先生。他當年以610分的成績考入北京一所211工程大學,可大學畢業那年,卻因四門成績不及格未穿上學士服,未拿到學位證。這樣的情況找工作很難,每次被問到學歷的時候,他都支支吾吾,一點兒底氣都沒有。勸了他無數次別沉迷游戲的女友,此時也對他徹底失望了,斬斷了兩年多的感情,say goodbye了。
無業配上失戀,這滋味真是夠受的了。魔獸先生滿心沮喪,恨自己當初選了理工科的大學,本是滿懷熱血的文藝男青年,卻被迫埋頭扎進物理化學實驗室。四年的大學生活簡直就是在受虐,那怪模怪樣的方程式,看了就頭大。在家鄉上學時,好歹也掛著才子的稱號,到了大學里,竟成了差生。
現實里做不成精英,就在虛擬的世界里當回英雄吧!為了逃避現實,他選擇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打游戲上,還自詡玩得多好,指揮得多有方。結果,就這么把自己的前途和愛情玩死了。自那以后,他才有點醒悟,逐漸脫離了對游戲的癮。
想起來,海苔和魔獸先生的心理很相近,都是因為不喜歡自己所學的、所做的事,心生厭煩,只是一個怨聲載道,一個自暴自棄。這么折騰有何意義呢?該上班的還得上班,欠下的科目還得去補考,既是必須做的,何不花點力氣改變一下自己呢?
02.
去年我認識了一個女孩,那會兒她剛上大學,也是對學校和專業不滿。讀了半年后,她不愿意湊合,也不想頹廢下去,干脆就辦了退學,重新去了復讀班備考。還有我的朋友Z,當年讀的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由于興趣不在于此,他又攻讀了另外一所大學的心理學專業,畢業的時候牛哄哄地拿到了雙學位。
誰能保證一切都那么如愿以償呢?既沒有更好的選擇,必須得接受,那就該轉變一下思想。我看過關于小提琴協奏家俞麗拿的報道,她進音樂學院的時候,學的是鋼琴,本身也喜歡鋼琴,但老師分配她去學了小提琴。OK,她沒有任何怨言,就踏實地去做了,非常用功,慢慢地竟也喜歡上了,把一曲《梁祝》演奏成了“權威”。
沒有用心去做一件事,尚未有拿得出手的成績時,我們總會把原因好歸咎于不喜歡。話說回來,你喜歡的,就一定擅長嗎?你真的去做了,就不會有厭煩的時候嗎?未必。
你愛看電影,偶爾去電影院欣賞一部,你會感覺很棒,可讓你去做電影放映員,日復一日地做著重復的工作,一部影片每天播放N次,你也會喪失新鮮感。現實的世界里,你喜歡什么沒多少卵用,真正有用的是,你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擅長做什么?
讀書時你不喜歡數學,可它是必考科目,想拿高分你就得學,除非你放棄目標;你厭煩眼下的工作,可它是你吃飽穿暖住舒服的保障,它可以沒有你,你卻不能沒有它。與其花時間糾結“喜歡和不喜歡”,不如嘗試著去思考“怎么才能改變”?
辭職換工作嗎?這是一條途徑,但絕非唯一。生活壓根就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事。
03.
前不久,我因工作需要看了一本資料書,是耶魯大學管理學教授艾美·瑞斯尼斯基寫的《我愛故我工作》,他在里面提到:“找工作、換工作是件大事,無論對我們的職業動力還是收入都耗費巨大。”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總是借助辭職來扭轉局面,一點兒都不現實,往往是越折騰越賺不到錢,越積累不到經驗;要是在工作本身上花點兒時間,反而更容易一些,任何一份工作都有超出想象的改變空間和余地。
厭煩工作想跳槽時,審視一下自己:到底是工作難度大,做得費勁,還是情緒在作祟?
記得有一段時間,我在工作上萎靡不振,每天都無心干活,主要原因就是我到了瓶頸期,難以突破,外加身體不適。我休息了半個月,調理身體,放松心情。自那以后,每晚看書充電,大概一個多月后,就覺得工作順暢多了。
我們喜歡一份工作,其實并不是因為它本身,而是因為做這件事所帶來的滿足感。我不太喜歡修改別人的稿子,可經過自己潤色后的稿子遞交上去后,得到的是一致的好評,我就會覺得這件事也挺有意義的。我喜歡寫字,但寫出來的東西得不到認可,甚至被貶得一文不名,挫敗感也會涌上心頭,煩躁不安。
所有的不喜歡,都是因為做得不夠好,當我們在工作中變得有價值、有地位、被人需要、認可和肯定,往往就會喜歡上這份工作。奉勸和海苔一樣的姑娘,別再整天吐槽工作的十宗罪了。這跟經營婚姻是一樣的道理,你既選擇了TA,就不要總是挑挑揀揀、嘮叨埋怨,改變不了對方的時候,就想辦法改變一下自己。興許,真有問題的是你自己呢?
但愿,海苔姑娘看到這篇文章后,不會跟我絕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