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回到家鄉已經五個月了,但我對它卻還是那么陌生。
其實,我好像從來沒有熟悉過,因為對它缺乏了解。小時候,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上學,除了讀書,家里的事情幾乎很少參與。
這似乎是年輕一輩的必經之路,先輩用無數經驗告訴我們,留在農村是沒有出路的,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我們懵懂的學習,懵懂的成長,懵懂的走向城市,然后不得不面對一個終極命題:我們的未來在哪里?
留在城市嗎?那似乎是屬于少數幸運兒的,但他們在城市里一定有歸屬感嗎?相比城市原住民,他們需要付出更多,睜開眼就是二十年、三十年的房貸。
有人說,高房價摧毀了年輕一代的理想。現在,我們都不好意思這么說了,說到理想多么丟人啊,還是講怎么養家糊口吧。
作為一個在上海呆了十年的農村人,我對自己的身份是迷茫的,在那里,我幾乎看不到明天。日復一日的奔波,蝸居在幾平米的房間里,強顏歡笑的奮斗。
所以,我選擇回來了,除了寫點文章,我幾乎身無長物,就奢望著以此謀生。
然而,現實給了我兜頭一盆冷水,我感到自己的靈感在一天天的枯竭,視野也一天天的變得狹窄,我成了孤軍奮戰的困獸。
如今農村的現狀是,青壯年勞動力幾乎全在外面,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弱婦孺。人們看到我這么一個年輕人,心里似乎在嘀咕:這個人回來干嘛?難道混不下去了?
我不想也無法解釋,只好以微笑面對。
后來,我逐漸明白了,其實他們也沒真的在意。在這個世界,只要你能賺到錢,就是成功的,誰管你干啥?
面對那些留在城市的同學,我更尷尬,因為我們已然成了兩個階級:農村人和城里人。
記得讀書的時候,我們背誦唐詩宋詞,讀到“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時,老師總是告訴我們,這是最美的田園風光。
然而,當你天天聽著蛙鳴蟬唱時,你的腦海很難平靜,難道我真的要在這里呆一輩子?那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毫無疑問,農村被邊緣化了,被城鎮化了,我們還能像小時候那樣,躺在涼床上,數著天上的星星、追著籬間的螢火蟲嗎?
價值觀的單一,讓我們變得焦慮和盲目,渾然忘了生活本是一段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