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一個概念,有三種很重要的視角:
一種是顯微鏡,這個事情的本質是什么?細分細分細分再細分;
一種是平面鏡,真正如實地反映當前現實;
還有一種是望遠鏡。如果站在離地三千公里的地方看這件事,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是什么?過去是怎么樣的?未來又會變成什么樣?
職業生涯的理解,也是一樣。
從顯微鏡的角度,職業發展有四個元素來回互動,最好的職業狀態就是動態匹配,不匹配找到原因調整就可以。
從平面鏡的角度,你和職業是來回互動的,到底這個階段誰帶領誰,你采用跟隨策略還是帶領策略,關鍵在你和現實生活的強弱關系,要懂得因時制宜。
但是這種互動未免讓人有點看不到終局:人職互動終極結果是什么?
我們今天把鏡頭調整到望遠鏡的角度,即離地三千公里。一個人職業生涯從25歲就業到60歲退休,大概有35年,從這么長時間的角度往下看,整個人的職業是怎么一回事呢?
職業生涯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生存期、發展期和事業期。最主要的區別是我們對職業需求的改變。
你身邊可能有這樣的朋友,不管你跟他講什么,他的第一反應都是“這個東西怎么賺錢”?
其實并不是他俗,在生存期,我們對于職業的需求主要是生存手段,目標就是盡快經濟獨立。一般人的生存期大概是3-5年。90后世中國第一批真正意義在小康社會出生的人,很多人不太存在生存的問題,直接斜坡起步,進入發展期。
什么是發展期呢?在面試的時候,當你問對方“還有什么你想知道的嗎?”有些人會關心工資、福利、收入、假期,但有些人就會問你“我們公司未來幾年準備做什么?對我們這個團隊的要求是什么?我有機會學到......?”
如果關注點再收入上,那可能還處在生存期。如果關注點在迅速提升能力和發展上,且這個階段收入只是現金流問題,更重要的其實是職業資產的增值,那便是在發展期。發展期最重要的特征是越過收入看增速,越過賺錢賺本錢。
發展期有兩種方式結束。一種是主動的,即你走到了所在職業的頂峰,外在成就感再也驅動不了你,手頭上也拿到了足夠多的資源,你開始想做點有意思的事。
一種是被動的,一個人的職業在45歲左右達到高原期,發展放緩,他就會思考,我還有15年的時間工作,為什么不做點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呢?
事業期的特征是找到成功的內在標準。我們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用自己喜歡的工作方式,確定自己的成功標準。事業期的英文單詞叫做“calling”,原意是“神的召喚”,想象一下你用你最擅長的能力,做著你覺得最有興趣的事情,獲得最想要的價值回報,是不是會有種天命的感覺呢?
事業期最大的特征是越過外界的評價,回歸到自我的內心。職業變成自我實現的手段。
你可以把職業生涯三階段想象成一個三級火箭。一級火箭幫你加速起飛,脫離大氣;二級火箭獲得加速度,此時火箭已經可以真空里勻速飛行;三級火箭用來調整方向,瞄準你想去的方向。每個階段你都必須走過。可以加速,但是不能跨越。
我們該怎樣知道自己在哪個階段呢?可以從兩個角度評估:
1.給自己做個財務評估。生存期進入發展期的重要指標是經紀獨立,收入大于支出。發展期進入事業期最好的情況是你財務自由,完全不需要因為錢來工作;如果達不到也無所謂,你只需要確保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收入,能夠滿足自己的持續發展需求,這就需要你找到方向,提前做好能力、資源的儲備。
2.評估下自己的職業驅動力。生存期的核心訴求是收入;發展期的核心訴求是外在成功感和能力資源提升;事業期的核心訴求是內在的成功感和意義感。
3.如果財務指標和心理指標不一致,聽財務指標的,財務反應能力,能力提升才是這一切的關鍵。
詩和遠方是一定要的,但是要從理解和接受現實的第一個臺階開始。不管你今天是在賺錢謀生,還是在努力鏈接資源發展,還是在尋求實現自我價值,你都在實現自我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