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趟摩洛哥之行,我是有私心的。因為喜歡三毛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所以盼望著有生之年能去一趟撒哈拉沙漠。
由于在卡薩布蘭卡遭遇了哈立德的女朋友的脾氣,我決定暫時放下“沙發客”的身份。在馬拉喀什定了一間民宿,民宿老板是個70多歲的荷蘭人,精通五國語言。一看我是中國人,就請我幫他一個小忙。
他給自己的民宿做了一個網頁,就差一個中文的翻譯版。他說如果我能幫他翻譯所有的內容,就免我一晚上的房費。現在想來,那是我掙過的最輕松的50歐元(約人民幣350),我不到兩個小時就翻譯完了,感謝那個沒有AI的時代。
卡薩布蘭卡到處都是白色的房子,可馬拉喀什卻是一座“紅城”。堅實高大的城墻用當地的紅土制作,呈現出熱烈的赭紅色。我住的民宿裝潢得非常漂亮,色彩飽和度很高,我想,以后有了自己的房子,也要把它刷成五顏六色的。
我在這里只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就奔赴心儀已久的撒哈拉沙漠。撒哈拉(Sahara)的意思就是“沙漠”,而沙漠里的人叫做“撒哈拉威”。
這是我的導游,我們騎著駱駝去沙漠深處住了一晚上帳篷。傍晚時,其他撒哈拉威們為我們表演了當地的樂器。等夜幕降臨以后,我才知道什么叫做不虛此行。
我當時的手機拍不出真正的效果,只能又從網上找了兩張圖。直到這天晚上,我才理解為什么古人以為天空是一個鍋蓋,在沒有城市燈光和污染的背景下,夜空看起來就是彎曲的穹頂。我第一次知道夜空上原來有那么多星星,密集程度是我在城里看到的幾十遍,甚至幾百倍。我第一次看到清晰的銀河,我的心里翻涌著一種前所未有的感動:我只是宇宙中渺小星球上的一粒塵埃,人類的煩惱、瑣事、日復一日的生活在一望無際的沙漠星空下顯得那么微不足道。
這個撒哈拉之旅的夢我做了許多年,終于有一天可以在躺在撒哈拉的懷抱里做一個真正的夢。以前總覺得人生苦短,現在卻認為不枉此生。 沙漠曾經在我心里是干涸、絕望、孤獨的代名詞,可如今這里是比希望更遼闊的地方,我可以在寸草不生的地方看到人類的身影,在飛鳥不可及的地方發現人類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