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像一個哲學家那樣度過一生,或者至少像那樣度過后半生。
在讀《沉思錄》之前,我做夢也沒想過我會接觸哲學的書籍。哲學在我眼中艱深晦澀又枯燥,玄虛空洞的理論與我們普通人的生活相去甚遠。只是為了應付讀書小組的作業,我才把手機里存了很久的《沉思錄》翻出來,想著這種語錄體的小書比較容易讀。
但事實超乎我的想象,看了沒幾頁我就深深被吸引了。我之前從未接觸過哲學,更不知道斯多葛派的觀點是什么樣的,但《沉思錄》中幾乎所有的觀點,都讓我非常理解與贊同。我竟然在兩千年前的古羅馬帝王的筆下找到了思想共鳴,真是一件奇妙的事。
我生怕自己我粗淺的品評玷污了這圣人的言語,趕忙去買了兩個版本的實體書,又從頭讀了一遍才敢寫讀書筆記。
《沉思錄》是古羅馬帝國的“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在行軍打仗途中所寫的筆記,主要是就自然與社會、宇宙與人生、理性與欲望、自我與他人的關系等發表的觀點與看法。總的說來,就像是一本格言警句集。
因作者的寫作目的只是與自己的靈魂對話,且書的內容為后人輯錄而成,故內容蕪雜,多有前后重復之處,但作者的核心觀點也在這不斷的重復之中得以凸顯出來。希望讀者不要抱著欣賞文學作品的態度,而是從中剝離出最精華的部分——作者的世界觀與人生觀,這樣這本書會讓你受益匪淺。
要想體驗到寧靜,不需要退隱到自然界的某個地方,而是要退隱到我們自己的內心深處。
洋洋灑灑十二章的內容,主要都是圍繞著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的。
一、關于人的“本性”,即“理性”
靈魂貌似一個球體,它安守自己的本位,既不對外擴充,也不向內收縮,既不發散也不凝結。它沐浴著光芒,并由此得以明辨真理,明辨關于世間萬物和它自身的原則。
作者反復強調人要過一種符合“本性”,即“理性”的生活。一方面要服務于社會,承擔責任,另一方面又要培養自己的德行,保持心靈的安寧和自足。不要過多追求物質生活,保持樸素從容,在精神方面不要沉溺于聲色犬馬之中,要讓靈魂來支配一切,成為肉體的主人。
那么怎樣才算是擁有了理性的靈魂呢?作者提出了四點,一是反省自身,而是堅定自足,三是遍覽無限宇宙,四是真誠專注。
二、關于宇宙的法則
大地喜歡陣雨,喜歡神圣的虛空;宇宙喜歡任何自然而然地發生的事情。而我要對宇宙說:“我喜歡你所喜歡的一切。”
作者試圖讓讀者相信: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宇宙是一個全能而完美無缺的整體。宇宙創造了世間萬物,并為它們設定好了最為適宜的存在方式,并使它們能夠各司其職,高下有序,彼此協同,互相配合,共同推動宇宙整體的有序運轉與和諧存在。宇宙的完美無缺,宇宙的井然有序,是不可改變的,是不容置疑的,是合情合理而又天經地義的。而我們人類只需要平靜而坦然地接受宇宙給我們的一切,不懷疑,不憂慮,不憤懣,這便是符合人的本性和宇宙本性的正確的生活方式。
三.關于生死與名聲
所有的事物都只存在那么一小段時間,無論在此之前還是之后,都是茫茫的無盡的時間之軸。
不知是否作者自幼體弱,又常年奔波于戰場前線的緣故,他對“死亡”思考得非常頻繁。書中反復提到人是由各種自然元素組成的,死亡不過是讓這些自然元素分解后重回宇宙之中,是自然之理,也是有利于世界發展的。因此不必過于憂慮死亡,也不必過于執著于生存。
同時他也認為沒有必要追求名聲,因為人死了通常淹沒于歷史長河中,那些記得你名聲的后人,也難逃死亡和被埋沒的命運,因此不必去追尋名聲等無用之物,只管坦蕩蕩過好這一生。
四、關于自我與他人的關系
如果我們能做到,就去勸告那些做錯事的人改正錯誤;如果我們不能,就任由那錯誤自生自滅吧。
書中引用了一句犬儒派學者安提西尼的話:“國君這一輩子,就是干好事而遭人罵。”想必作為一國之主,為帝國操勞半生的馬可·奧勒留對此深有體會。但他自有一套處世哲學讓自己在紛繁的人際關系中保持心靈寧靜。他在書中反復強調:不要去怨恨那些作惡的人,因為他們根本分不清善惡好壞。他們的存在也是天意的安排,我們只管做好自己,不要妄圖去改變他們,也不要憎恨他們。無論善人惡人都是同類,應該一視同仁,互相協助。
綜上所述,《沉思錄》要講述的道理其實很簡單,聽起來有點空中樓閣的感覺,讓人不由心生疑惑:道理固然高大上,但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但聯系到作者的生平,我又不得不收起了懷疑。一個本該成為哲學家的青年,卻當上了皇帝,當政之時內憂外患不斷,他不得不為帝國日夜操勞,奉獻一生,卻毫無怨言,甘之如飴,在征戰勞作之余,他還認真地跟自己的靈魂對話,并一字一句記錄下這內心的獨白。想到兩千多年前竟有人將這種處世哲學親身實踐到了極限,不由得肅然起敬。
我很尊敬馬可的為人,也十分贊同他的觀點。但我覺得他的觀點太過理想化了,只適合于極少數人,而不適合于大多數的蕓蕓眾生。我不知道人性天生是善是惡,但覺得只要人生活在社會之中,就不可避免地被沾染上各種各樣的“惡”,極少數人能靠保持靈魂的清醒和升華來感覺到人生的價值,大部分人還是靠追求現實利益來獲得價值感,或者說,安全感。
最典型的例子,馬可-奧勒留的獨子康茂德被歷史學家評價為羅馬帝國最昏庸無道的君主之一。他一手結束了五賢君時代的強盛繁華,使羅馬帝國陷入戰亂之中,他與姐姐為爭權奪利骨肉相殘,最終也落得被暗殺,并被處以記錄抹殺刑的下場。這對始終堅持正道,并以家庭和諧著稱的馬可·奧勒留來說,無疑是最大的諷刺。
《羅馬人的故事》的作者鹽野七生曾說,她認為羅馬帝國的衰敗不是從康茂德開始,而恰恰是從五賢帝之一的馬可·奧勒留,甚至是他之前的安敦尼·庇護開始的,因為安敦尼不像哈德良那樣去國家的各處巡查,只是一輩子待在宮里處理政務,這就難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不到世間的變化。馬可也受到了他的影響,他那深邃的雙眼看到了靈魂深處的閃光點,卻看不到身邊赤裸裸的人性。
(文中所引《沉思錄》來自王邵勵的譯版)
人,是裹著軀殼的,如微塵般的魂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