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只會產生更多的怨恨。
平靜日常下暗藏著波濤洶涌。
《三塊廣告牌》是一部由馬丁·麥克唐納編劇、執導,艾比·考尼什、山姆·洛克威爾、伍迪·哈里森、彼特·丁克拉奇、盧卡斯·赫奇斯、約翰·浩克斯等主演的電影。
該片講述了在美國密西西比州的艾賓鎮,米爾德里德的女兒安吉拉在7個月前被人奸殺,尸體最后都被燒得面目全非。犯罪份子的手段極其殘忍,而警察的辦事效率卻極度低能。女兒遭受了這等劫難,當媽的得是何等的心痛,當正義不得伸張之時,她決定樹起廣告牌,以此和當地警察對峙的故事。
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的難處。
當一個女人成為媽媽時,不管與孩子之間有多么大的矛盾,她都會卸下柔弱的一面,變得非常勇敢,甚者瘋狂。
由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扮演的米爾德里德·海耶斯,是一個離婚多年的單親媽媽,一個獨特的有著一定缺陷的英雄,可以對任何事情作出最快反應的女人。
因為女兒的悲劇得不到聲張,她變得越來越不近人情,偏執、殘酷 、冷血,懟天懟地,無所不敢懟。
即使火燒警察局,也毫不怯弱。
片初,女兒慘死,警察沒能找到兇手,正義得不到聲張,打量著回家路上的那三塊年代已久,破敗不堪的廣告牌,她似乎看到了未來。
在手無縛雞之力下,她只能選擇用最有效的,也最能引起注意的方式,來討要公道,來給警察一個警醒。(在網絡沒有那么普及的年代,她并不能像江歌媽媽一樣尋求網絡投票。)
紅底黑子,三塊大得出奇的廣告牌,充滿了她的怨懟與憤恨,當然也有希望夾雜在里面。
廣告牌上,她這樣寫到:
“Raped While Dying” (強奸致死)
“And Still No Arrests?” (至今沒有抓到兇手?)
“How Come, Chief Willoughby?” (為什么,威洛比警長?)
總要有人出來負責吧!
當記者問她為何豎立起廣告牌時,要把小鎮上人人都愛戴的警察警長當成詰問的對象,她如是回答。
而她,雖然看似堅不可摧,也并非百毒不侵,只是為了自己的正義,她必須勇往直前,進行到底。
因為女兒的死,多少也和她脫不了干系,她并非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媽媽”。
女兒在世時,她們倆之間就已經是“火星撞地球”般經常惡語相向,她和女兒之間的對話也停留在:“那我也希望你在半路上被強奸致死。”
她是有多么后悔,多么自責,才能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冷漠,越來越不在意他人的詬病,“橫眉冷對千夫指”,由強烈的維權意識轉變為怨恨的延續,你敢懟我,我加倍奉還,成為堅強又倔強的斗士。
然而她也并沒有完完全全的喪失自己,當威洛比警長在她面前吐血時,她也把自己的擔心,關懷展現出來。而廣告牌下偶然出現的小鹿,也讓她有一刻是心情愉悅,卸下防備,甚至有一種無瑕的母愛在泛濫的感覺。
她終極也只是我們小人物的集中體現,她并不是什么弒惡不作的壞人,她也缺愛和諒解,缺關懷與支持。
所以最后,她和迪克森一起告別家人去找另一個不是殘害自己女兒的強奸犯時,面對兩個人都不堅定的心時,她終于開心地笑了,她說:“那就在路上好好想想,再決定吧。”
一個看似長不大的大男孩,也有他的三觀,他的義氣與報復。
影片中那個讓人又恨又愛的“多問題警察”迪克森由山姆·洛克威爾扮演,是媽寶男,也是一個同性深柜。
也許也是從小缺乏父愛,導致了他的性格有很大的缺陷,在沒有看到威洛比警長給他的信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他這樣的人怎么能夠成為警察,但是當他在大火中全神貫注地看信的時候,我卻不知道為什么就感動了。
這樣一個沉浸在自己音樂里,在自己喜愛的尊敬的人的信件里的大男孩,是多么有趣啊!
專注,認真,忠誠,只對自己喜歡的一切,信奉的人盡心盡責,無怨無悔 。這也很好的理解了他為什么會在威洛比自殺后,抑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做出了過激的行為,把那個幫助過米爾德里德的廣告公司的男負責人暴打后推下樓。
也順理成章的,可以看到他為了完成任務,幫助米爾德里德找到殘殺她女兒的兇手甘愿被人暴打,只為了取得DNA。
他亦正亦邪,總有一種“斷不了奶”的稚氣,可他偏偏又是本片最讓人喜歡,讓人心疼的角色。
大火燒身不說,光是無厘頭的做事風格就讓人覺得不適合在職場奮斗。可他也說了,這不是他愿意的啊:“想要成為一個好警察,就要學會語文,但是我語文不好 。其實做什么工作都要學好語文,可是我沒得選擇,就像待在墨西哥。”
他長不大嗎?不是,他只是沒有真正的成長,時間沒來得及讓威洛比把他調教得更好。而他,只能后知后覺的選擇對的道路。
有些善意,只隱藏在無言的外表下,而有些愛,只用擔當來體現。
威洛比是本劇最有亮點的人,一個身患癌癥又質樸的警長,鎮上的人也對這位警察局長非常愛戴和支持。
但是在處理米爾德里德的女兒這件事上,他覺得破不了案是因為線索不足,時間一拖再拖也沒能讓兇手露出蛛絲馬跡,面對米爾德里德的詰問,他無法給出滿意的答復,這只會讓他無奈又絕望。
所以最后他選擇了自殺,除卻病因,自我的責任也有。然而他分明又是一個富有智慧的善者,他也是在做了充分的準備后才走上自殺的道路。
三封遺書,書寫了“愛恨情仇”(家人),也開導了自己的手下(迪克森),激勵了自己的敵人(米爾德里德)。
如果沒有他的三封信,我想,三塊廣告牌也沒有了亮點,而故事的發展也應該有了不一樣的結局。
有愛,才有光,也才能讓人在無助的時候有勇氣繼續活下去。
也正是因為他的愛,才能讓《三塊廣告牌》最后呈現出來的并不是只有怨恨,蠻不講理,而是在在荒誕的黑暗中展現人性的善與美。
讓人不由得相信,不管世道如何,終會有希望。
他的愛,深沉又寂靜無聲,不管是自殺時帶的頭套寫著:“不要打開,先報警”還是他安排自己最后的一天是與家人度過,都無一不體現出這個高大的男人所具有的溫暖與慈愛。
最難以忘記的就是他對迪克森說的話,他說:“只有通過愛才能達到內心的平靜,而通過內心的平靜才能思考,通過思考才能解決問題。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偵探”。而他的愛呢,不也滋潤,感動了無數的人嗎?
有愛,才有有理解和諒解;有愛,才能讓廣告男對迪克森不計前嫌;有愛,才有攜手同進的勇氣,才能讓米爾德里德堅強得像個戰士,也才能讓迪克森成長,為正義了在所不辭。
或許,這部沒有結局的電影,最想給人思考和啟迪的就是:愛。
怨恨只會產生更大的怨恨!
PS:影片中,除了這幾個主角,其實我還是比較喜歡兩個美女配角的,一個是米爾德里德前老公的19歲女朋友,是她的大神經和單純善良間接讓米爾德里德看到了愛和平和,所以她才沒有在餐廳打爆前老公的頭卻對他說:“查理,好好照顧她。”另一個是廣告公司的那個女助理,也是神經比較大條,又可愛善良的人,當她接到捐款時那種激動得無可比擬的心情,讓我笑了好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