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這半年

圖片4.jpg

接到老師的通知,我挺意外的,讓我給班級寫一封信。我答應得挺快,這眼看著一個學期就要結束了,我也想找個時間把自已的思路理一下,現在剛好有這樣的機會,一下做了家校兩邊的總結,何樂而不為呢?其實是平書非借不能讀,事還是有指令更容易做。

但真的做起來的時做,才真覺得這個總結真不好做,平時都是比較瑣碎的事情,總結起來東一塊兒,西一塊兒,一會兒就把自已弄得亂亂的,理來理去沒有頭緒,眼見著交稿的時限就要到了,實在惶恐,那就先把想到的一些內容寫下來。

圖片1.png

我首先想到的觀念上,我認為我們家長和孩子是平等的。對于教育這件事兒,家長畢竟已經疏離了十幾年了,經驗與體會都是過去的,早已不能適應這個奔騰跳躍的時代了。孩子是親身踐行者,他們每天到校、上課,更了解老師的風格,更知道課程的進度,哪些喜歡學,哪些不喜歡,從這一點上看,我們差不多算個旁觀者。對于他們自己的學習和內心的狀態,孩子是最了解的。所以我更希望孩子能夠獨立完善自身的能力,也就是自立、自理和自強。

那問題來了,孩子的總結能力不強,或者提不出可行的計劃,怎么辦?其實沒有完整的認識不要緊,沒有執行的效果不佳也沒有什么關系,其中最關鍵是要有一個計劃,這是0到1的差距。家長也不能一下子放手,傳幫帶是必然的,所以前幾次可以由家長提出來,讓孩子執行。前提是要必然讓孩子了解,為什么這么辦,理解透徹才不會排斥,意見一致才能執行。

意見一致,各自分工執行,我負責觀察和記錄,他負責執行和實踐,到節點總結和回顧。說到這兒,就體現出日記本兒的作用很大呀。每天都是一個小總結,將我們的計劃與學校的進度配合起來,從形式開始形成合力。有了這個本子,就督促我每天都要觀察孩子,從作業,從情緒,從談話。每天都必須做,讓孩子感覺到家長的關注,也體會到家長的認真。家長也更了解孩子。

想想孩子做好幾個小時的作業,家長就寫這么十幾個字,哪一個更繁重、更勞累當然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對于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家長也要相應的努力來相襯。

圖片2.png

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習更是一生的事情。偉人說過:“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縱使教育現狀有諸多不滿,我們家長抱怨太多也不能更改于眼下,還不如把太盛的牢騷放在一邊,放眼去量萬千風物,每天伴隨著孩子一同感受這個時代的變遷,共同尋找成長的樂趣,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