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了一個春節的翟天臨學位事件,在元宵節終于塵埃落定。
事件的一開始我就想到了錢鍾書先生圍城里的方鴻漸。方鴻漸在歐洲留學四年換了三所大學,最后從愛爾蘭騙子手中買了子虛烏有的克萊登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也只是為了搪塞家人,并不敢輕易宣揚,當看到報紙上的博士聲明,反而覺得羞愧難當。而翟天臨總是現于人前,還標榜自己的學霸人設,畢竟他的博士學位遠非方鴻漸的野雞大學可比。但他們在本質上沒有區別,都是以非正常手段獲取。
撇開翟天臨的個人因素,校方在論文審查時就沒有責任嗎?還是所謂的論文答辯只是一個過場,無意義的審查。目的就是要給他一個名譽頭銜。就好像國內各大學對文化名人,娛樂明星授予的名譽博士一樣,有些確實是在所專業的領域有一定突出成就,可以破例。但大部分恐怕就沒那么簡單了吧?堂堂正正的大學居然要依靠明星來提高知名度。如當年的清華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以自己的學識而獲得巨大的威望,校方擁有之是榮,而如果只是一個明星虛無的名氣,校方擁有之,恐怕會淪為笑柄,是恥。大學不以學術為重,而以名氣為重,大學就是個笑話。“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
陳寅恪先生早年先后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后又在美國哈佛大學隨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在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積蓄各方面的知識而且具備了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種語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人所推重。但卻沒有一個博士頭銜,只是求學問而不是求學位。在被清華特聘為教授時一無著作,二無博士頭銜。以自己的博學贏得教授的教授稱謂。其實在民國時期大師輩出的年代,求學問而不求學位者又何止先生一位。
但在現如今求學位者多,求學問者少。大學已經變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