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課內海量閱讀”
課內海量閱讀:在某一時間段,全班共同在“課內”閱讀某一本課外讀物,讀完一本再換一本。沒有固定的教材,任何健康有益的圖書都可以為我所用。
刪繁就簡:首先,刪除沒有多大價值的知識點和教學環節,平時除了閱讀就是寫寫生字。省出來的課內時間用在讀課外書上。
不求甚解:文章的深度理解要等以后學生在大量閱讀中慢慢反芻,現在不必一步到位。
有些問題即使我知道答案,也不著急告訴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讀、去找。隨著閱讀和思考的深入,總有豁然開朗的一天。這才是學習,離開了老師也能進行的學習。
作為老師,我要做的就是把大量的思想、文字俱佳的文章放在學生面前,為他們“吞食”提供條件,“反芻”是他們的本能行為。讓學生的眼睛浸泡在鉛字中,讓耳朵浸泡在讀書聲中,讓心靈和大腦震蕩在感動和思維中,這才是一個語文老師的職責所在。
就地取材:一年級入學第一天一人一本小冊子,有“熟悉的兒歌”"漢語拼音情景歌"“同學的名字”等;還可以讀其他科目的書,報紙,《好媽媽兒歌400首》;《弟子規》《三字經》不求甚解;借高年級的語文書,讀不同版本的《論語》《道德經》。
有教無類:根據每本書的具體情況制定出不同的“星級目標”,學生能達到“一星級目標”就算完成了任務。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
《靜悄悄的革命》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