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點絳唇·長安中作》原詞、注釋、翻譯、賞析
【原文】:
點絳唇·長安中作
元好問
沙際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
渺渺吟懷,漠漠煙中樹。西樓暮。一簾疏雨。夢里尋春去。
【注釋】
① 元好問,金代詞人。金元光時曾中進士及第。少時有志于世,雅以氣節自許,作此詞時,他才十九歲,因參加秋試,在長安住過八九個月。②沙際,意即水邊。
【翻譯】
在水邊,春天歸來了,綠紗窗輕輕的吟唱著長留春在的歌.自問:春在何處?落花紛飛,鶯燕無語.情意綿遠的抒發我內心的情懷,卻只見樹木在朦朧的煙中.日下西樓,獨剩下簾外的細雨.怕是只能在夢中去尋找春的蹤跡.
【賞析】:
元好問十九歲時,隨叔父官隴城(今甘肅天水),因參加秋試,在長安住過八九個月;二十一歲時扶叔父喪由隴城還鄉里,其后未再到秦中。此詞大約作于公元1208年(金章宗泰和八年戊辰),是年元好問十九歲。詩中曰“二十”,蓋舉其成數。
這首詞所表現的是傳統的傷春主題。但不是濃重的感傷,而是淡淡的悵惘。詞人是年輕的,情調也是健康而執著的。
詞中沒有著意渲染殘春景色,而是旁處落筆,側筆取妍。起句“沙際春歸”,語似直露,而畫面見于文字之外。“沙際”猶言水邊。為什么說春從水邊歸去呢?春來先遣楊柳青,是春在柳梢頭;而暮春時節,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隨著流水飄走了。故吟詠“沙際春歸”四個字,乃覺無字處有意,空白處皆是畫。次句“綠窗猶唱留春住”,詩思奇妙。不說自己思春、戀春,卻說旁人春歸而不知,猶自癡情挽留。詞牌有《留春令》,綠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許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過是作者設置的一種境界,借說綠窗少女的歌聲以表達自己惜春的情懷。這是詞體幽微宛轉處,作者掌握和運用得很成功。
“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二句,熔鑄前人詞中意象,而翻進一層。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王安國的《清平樂》:“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黃庭堅《清平樂》:“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上述諸作,或問花,或問鳥,不論是落花還是鶯啼,總還有點春天的影子。在這首詞中,不僅是問而無答,乃更無可問訊。“花落鶯無語”,春光老盡,連點聲息都沒有了,更能體現“春意已盡,無可尋覓”的意境。
詞人對春天的深情眷戀,在詞中表現為一種徒勞的追尋。起句既說“春歸”,已是無可置疑,然而還要“問春”。問而無答,則繼之以遠眺、尋覓。“漠漠煙中樹”,意象似從謝眺“遠樹曖阡阡,生煙紛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煙如織”化來,是高樓遠眺之景,又仿佛“渺渺吟懷”的物化形態。極目遠望,不見春之蹤影,只有在日暮歸樓后,隔簾疏雨聲中,求得好夢,夢中去尋覓了。
結句“夢里尋春去”,語淡情深。現實之春確已逝去,而詞人不作絕望頹唐之想,還要到夢境中去追尋。這種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也正反映了詞人年輕健康的心理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