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3歲的夏月嬋躺在出租屋內坐月子,淚流滿面,哽咽著。這一胎,是她和她老公王忠馗的第8個女兒。
從媒體報道看,這是一個貧困的家庭:“七八個平米的屋子里擠了大大小小一家10口。生老八時,妻子動了胎氣,在家肚子痛了三天,流了三天的血,都不敢上醫院,因為口袋里只有幾十塊錢。最后東拼西湊借了1500元,才去生。8個孩子,沒有一個做產前檢查,都是肚子痛了,直接上醫院生?!?/p>
這種清苦的生活,夏月嬋一家似乎也能坦然的接受,或許是因為生個兒子,續上香火這個信念。打破他們平靜生活的是,一個多月前44歲的丈夫王忠馗突發意外,失去了雙臂,整個家庭陷入危機,日常開銷都難以為繼。
是什么導致了這一人間悲?。吭蚴菑碗s的,我只想從心理學上說三個問題。而這三個問題對于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重男輕女
在古代的傳統思想里,不孝有三,無為后大。絕后是對一個家族最大的恥辱和打擊。
在農村,人常說:人活一口氣。這口氣更多的表現在對后人的期許上,希望后人能夠一雪前恥,光耀門楣,希望自己的缺憾都能在后人上彌補回來。所以,農村對后繼、香火的重視具有信仰和宗教般的意義。因為后人是家族、父輩精神價值的承擔者、責任人。而女兒是不能算做后繼和香火的,因為女人最終是要出嫁隨夫的,是不會出現在家譜上的。所以只有兒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后人。
這種愚昧思想在農村余孽猶在,似乎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偏遠、落后的農村,特別是對那些文化程度低、謀生能力弱的人,沒有力量去掙脫父輩的生活模式,導致他們很難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直接地導致了苦難的輪回。夏月嬋15年來陷入生女兒-失望-再生的循環里無疑是一個極好的例證。
2、沒有自我
一對成年夫妻,他們鮮活地生活在這個現實的社會里,對這個社會的運轉法則有能力感知,他們也有能力評估一個家庭有這么多個孩子意味著什么,同時他們有能力評估家庭風險和潛在危機。但,事實呈現,他們似乎在這方面情商為零,這其實是沒有自我的表現。他們的自我價值僅僅是為家族續香火,避免鄰里的非議,保全自己的面子,這顯示了其心智水平和自我意識都處在一個較低的層次。用最近時髦的話來說,他們在心理上還是巨嬰。
3、賭徒心理
當一個人陷入某種執念,就無疑于一個賭徒了。賭徒的意識是狹窄的,他們只關注一個問題,就是:贏。眼里,心里都是一個贏字。為了贏,他們什么都不顧,什么都不管,用一種單線的思維,一種簡單的方式,只是去做。進入賭徒機制,賭徒其實也已經沒有自我意識和理性判斷了。
在這里,越是這種心理,最終輸得越慘。在夫婦倆看來,生男生女的概率是一樣的,這次生女,下次就會生男。但這終究只是統計學的概念,不是真實。或許頭兩個女兒時,夫婦兩在失望的同時還有僥幸心理。再往下,可能就是憤怒和羞愧了,生到五六胎的時候,就已經深陷賭徒機制了。于是,生兒子就成為了他們唯一訴求。
這時,生兒子可能已經上升到了極大的高度,是與命運的抗爭,是對不滿的反抗,是在向世界投射他的憤怒和攻擊。遺憾的是,命運真的是一個強大的存在。它只允許臣服和接納,它需要人類認識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它需要人類去探索自己獨立的意義。所以,最終夫婦兩的豪賭還是輸了。
屋漏又逢連陰雨,對他們來說,這或許是一個天大的不幸。然而,福禍相倚,如果通過這件事,他們能夠找到自我,為自己而活,讓自己的下半生活得真切、鮮活,讓8個女兒快樂、健康地長大,那么這個代價也不算太大。這或許也是這出悲劇最美麗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