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已然成為國產手機最具競爭力的廠商,自研芯片、萊卡加持、明星助陣……。華為在邁向世界第一的路上正在狂奔,無數人在鼓掌,包括曾經的我。然而,榮耀V8的發布卻讓我對華為的前途多了一點迷茫,這些迷茫如同此刻的我一樣,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害怕失去,因為害怕所以選擇了多路出擊,多方向嘗試,以期不至于被時代所拋棄,不至于落后于他人。
進攻Or防守
任何一個將軍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和戰爭,有的人擅長進攻,有的人擅長防守,攻與守的差別,無異于矛與盾的構造。攻擊者專注在一個點便可以,從一個點進行突破,然后慢慢的取得優勢。防守者需要關注的卻是全盤的戰略,需要時刻關注自己全部的領土的動態,以防被敵人乘虛而入。小米當年采取的是性價比,華為采取的芯片研發。憑借這些優勢小米和華為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然而進攻的利器,并不一定適合防守,小米的頹勢已然證明這一點。曾經引以為豪的性價比,攻城略地的利器,已然被魅族、樂視以及360等作為反制自身的“大殺器”。還好華為選擇的是一條更為艱辛的路,芯片是一個殺傷性武器,卻也是有效的防御武器,其投入之大、風險之高,令很多企業望而卻步。華為也選擇很多方式來增強自身的防御能力,建立榮耀子品牌、大規模的廣告投入和研發投入、高逼格的合作聯盟都很好的為華為構建了防御體系。這些防御體系曾經的諾基亞和摩托羅拉都建構過,甚至相比較華為有過之無不及,然而建立的防守在阻隔敵人進攻的同時,何嘗不是將自己禁錮其中。塞班系統、蔡司認證、超長待機,曾經的諾基亞通過機海戰術四處出擊,大規模的出貨量,高額的利潤,風光無限。華為會慢慢的達到那個高度,榮耀機海和華為高端相輔相成,高中低同時出擊,隱約間已然呈現排山倒海之勢。進攻與防守之間,華為希望自己可以攻守結合。然而,這一切只是希望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克勞塞維茨
理想與現實
華為的理想之中一定是榮耀承擔中低端市場,華為主攻高端市場。然而這一切都是理想,因為現實不是這樣。隸屬于不同部門,有著不同的領導,不同的員工,卻面臨相同的市場機會以及績效壓力,協同作戰的想法往往被兄弟相殘所替代。
要說智能手機廠商里面產品線最多廠商,非聯想莫屬,曾經的樂phone、S系統、T系列、樂檬系統……。眾多的產品線看起來十分熱鬧,實際上卻是“掌不如拳”。華為的產品線目前依然在不斷的擴大,P系列、M系列、麥芒、G系列……,這還只是華為,并不包括子品牌榮耀,否則這個產品矩陣會更復雜。復雜的矩陣表面上看起來有利于防守,因為利用品牌溢價和廣泛的產品線布局,能夠有效的把控所有的市場入口。然而,經濟學告訴我們,資源是緊缺的。華為雖然強大,卻還沒有強大到資源無限供應的地步。過大的防守面,必然是面面俱到卻面面不到,每個點都會很脆弱,都可能成為競爭對手進攻的選擇,而且一旦華為的核心競爭優勢-芯片,華為很可能面臨全盤崩潰的風險。
不要說什么口碑,什么品牌,我只知道勝利者才有品牌價值,失敗者有的不過是臭名遠揚。
理想中的華為應該是在手機領域全部層次都有一席之地,華為搶奪三星的市場,榮耀搶奪小米的市場,然而“榮耀V8”卻讓我十分迷惑了,這個新的產品線定位十分模糊。曾經榮耀不會使用華為自研芯片,曾經的榮耀價格不會突破2000這個界限,曾經不要的2K屏幕卻率先給榮耀加持。華為已然走在一條自認為可以掌控市場,卻很可能連自己命運都無法掌握的路上。華為或許已經忘記建立榮耀的初衷了,忘記大產品戰略下榮耀的職責了。
何去何從
何去何從?華為已然站著了十字路口,是選擇凌厲的進攻,還是選擇安慰的保守。進攻則意味著需要放棄很多低利潤市場,集中優勢兵力去進攻哪些核心的市場。防守則意味著資源均攤,將攤子鋪的更大些,在所有的市場都分兵把守。進攻與防守不僅僅考驗管理層的魄力,更是考驗企業的執行力。對華為我從不懷疑其執行力,然而對華為消費者BG領導的魄力我卻不是十分有信心。原因無他,打下來的江山守住才是最重要的,比較可以躺著吃肉,誰人愿意站著吃苦。
VR、AR市場如火如荼,華為如果不能保持凌厲的攻勢,很難說十年后的他一定會比諾基亞混得好。任正非也在慢慢的老去,華為的繼承人問題一直都沒有解決。這些問題在一個時間點爆發,很可能會要了華為的老命。而這一切是很多“花粉”和“國貨粉”不愿意看到的,我們都希望華為能夠屹立不倒,盡管我們知道有一天華為一定會老態盡顯,然而我們總是希望這一天慢一點到來,畢竟縱觀也好,橫觀也罷,華為都是中國企業創新的代表。
榮耀Or華為?進攻Or防守?華為想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