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是錯的,那么你會陷入一種不屈不撓的絕望之中。
感官只能帶來資料,外部的事物最后會變成你的什么東西,完全取決于你的心智。
我們不能夠只相信外部的數據,我們需要有內在的信仰、原則、道德,只有這些才能做到頭腦和心智的契合。心智之光是可以看到肉體感官所看不到的事物的。
理性對我們的心其實一無所知。
理解的科學——例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樣玄而又玄的東西——應該和操縱的科學結合在一起,而且操縱的科學一定要服從于理解的科學,要服從于智慧,否則科學怪人就會誕生。
四種不同的認知(四象限):
一、我的內心世界正在發生著什么。(很多人沒有覺察)
二、其他存在的內心世界正在發生著什么。
三、我在別人眼里的樣子。
四、所看到的周遭世界是什么樣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去了解我們的內心、完善我們的內心,解決我們內心當中隱秘的問題。這個就是在第一象限要解決的部分。
我們不要慣性地生活,而應該站出來觀察自己、覺知,這是第一個維度。
如果你對你自己沒有觀察,你對你自己沒有覺知,你不了解你的內心,你很難了解別人的內心。只有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實現第二象限,也就是如何了解他人的想法。
如何了解他人的想法的命脈,在于第一象限,在于你怎么了解自己的想法、怎么觀察自己,而不是慣性地生活。
第三個象限就是了解別人對我的認識。這里存在這意圖與行動到底哪一個更重要的鴻溝。在你看來,你可能覺得你的意圖是最真實的,所以你委屈;在別人看來,你跟我說那些都沒用,我只看行動,所以行動更真實。這就造成了我們和他人之間理解的鴻溝。
我們特別容易把自我保護轉化為對別人的批評,就是因為我們大家的意圖和行動是不一樣的。當我們出現自我保護的時候,我們就會轉向批評外在,因為內在的東西沒法跟別人講明白,對方感知不到。
我們習慣考慮自己的問題是從意圖出發,看待別人的事情是從行動出發,所以就造成了對自己的評價和對別人的評價是完全不一樣的。
本書的目的是喚醒我們休眠狀態當中的自我意識,讓我們夠了解自己、了解別人,然后了解別人眼中的你。
第四個層次就是對外部世界的認識。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問題,一種問題叫匯聚性問題,一種問題叫發散性問題。可以找到一個統一的方法來解決的問題叫匯聚性問題。我們總想用對待匯聚性問題的辦法來解決發散性的問題。定一個標準來解決這個問題,最后的結果就是越做越錯。你越用更多的手段來解決這些發散性問題,手段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要想解決發散性問題,它的答案一定來自于更高的層次,而不是來自于同一個層次。自由和平等這對矛盾兄弟,在博愛面前就和諧了。減少團隊的矛盾,唯一的辦法是你要喚醒每一個人的內在成長的能力。
面對問題很多時候,我們要想辦法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或者幫助別人成為更好的人來解決。我們自己上升到另外一個層次,這些東西就不是問題了。
人生是一連串不可避免的發散性問題,只靠邏輯和推論很難駕馭他們。這些問題充當了一種拉伸器,用以培養完整的人,他們發展的是超越邏輯的能力,所以說人生是一所成長的學校。
生活是道場,此時正修煉。我們人生所面對的所有糾結、痛苦、煩惱,都是在不斷地拉伸我們,試圖讓我們跳到另外一個層次。如果我們不能夠讓自己變得不一樣,不能夠躍遷一下,就永遠會跟那些問題糾纏在一起。
生而為人,難道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