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躺在火車的小鋪上,經歷了夜爬泰山的我本想投入一場舒適的睡眠里,但總是有太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對面的叔叔打呼真的太大聲了,我們周圍人都沒睡著,推他醒了之后又是一場更大的聲響。
索性我就把這次的濟南泰山小短途之旅寫下來。
去泰山是我今年的計劃,因為當時在大理的才村碼頭最后幾天想看日出時一直下雨,當看日出和爬山兩者一拍即合之后,便有這次和鑾媽還有偶遇的三個男生的夜爬泰山之行。
先想說說濟南的一日游,一日短暫,還不足夠讓人真正深入一座城市,走馬觀花式的旅途在離開之后才發現有很多依依不舍。
沒到之前,我甚至并不知道濟南是山東的省會,是趵突泉和大明湖的名氣吸引著我對這座城市有了走入的欲望,當然也因為它離泰安近。
這一日的旅途中,有被景點打卡推著走的急促,也有慢下來近距離觀望一座教堂的愜意。
大明湖畔沒有夏雨荷,有的是海底世界里乾隆和夏雨荷的美人魚表演,是湖邊的雨荷餅,是各色各樣的和這個傳說相關的濟南制造。
我看過一些地方的海底世界,像大明湖這么小的還是第一個。80元感覺全花在看表演上了,美人魚表演很唯美,水下芭蕾很震撼,海獅們很可愛,如果是想看真正的海底小動物的,不太建議去。
從海底世界出來天空突然飄起了小雨。鑾媽說,我們沒見到夏雨荷,倒是沿著下雨的河走了一段。
自由行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睡到自然醒,想去哪兒去哪兒。
在結束了大明湖略無聊的行程之后見了鑾媽的一個朋友,她請我們吃了正宗的魯菜,逛了山東大學和附近的洪家樓天主教堂。
這兩個地方真的是旅途中意外的驚喜了。
山東大學是一個老校區,騎著單車逛是個很有趣的事情,常常走到某個地方沒路了,再騎回去找新路。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去到一個城市喜歡逛當地的大學,明明就是一個學校的樣子,一幢一幢的教學樓,學院名字,花草樹木的名字,還有那千篇一律的梧桐大道。可能是學校自帶的年輕氣質,到了這里的人都能重回青蔥歲月。
我是第一次實地看到天主教堂,他和胡莊還有撫州教堂并稱全國三大天主教堂。
很幸運也很興奮。幸運在于沒有關門,可以走入內部觀望欣賞,柱頭雕刻著鏤空花卉,圓頂和墻壁上繪制的精工圖案、雕飾和文字。高聳的穹窿頂上繪滿了宗教壁畫,整體的感覺,莊嚴肅穆,讓我既喜歡又不敢長時間逗留。
興奮在于它的外觀,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正面兩側為尖頂分立式鐘樓,左右為穹窿式尖券頂,具有高直作風,一切都充滿了向上的動勢,其上布滿了細長的尖塔和狹長的窗戶,更增加了塔樓的高大。第一眼見到,就會被它恢宏的氣勢震撼的。
濟南是座泉城,必須去的地方是趵突泉。我對它的印象還停留在小學語文的課本上,好像泉眼有個噴射口。
真正去看了之后,才發現就是一個普通大小的池塘,唯一的區別是水很清澈,和藍月谷的藍不一樣,這是一種水藍,能仔細的觀察到魚的游動和水下一大片的許愿幣。
趵突泉里并不只是趵突泉,還有很多其他名字的小泉,我沒記名字,都稱為池塘吧。被麻雀簇擁的大池塘,旁邊的乾隆和康熙題字的雙石碑,李清照紀念館,還有掃碼關注就可以喝的泉水,清涼中透著一絲甘甜。
因為要趕去泰山的火車,沒有把趵突泉完全逛完,但反正比大明湖有意思多了,還是很值得一去的,果然花了錢的就是不一樣。
夜爬泰山絕對是一次難忘的經歷。
這種難忘不光光是對景點本身的美,還有一路同行的人,惡劣的天,瘋狂之后的酸痛,這些被一個共同的記憶串起,只要想起其中一個,就可以順藤摸瓜的回憶所有。
對于爬山沒有特別喜歡,但每一次爬山結束的過程都讓我更有了一種堅持下去的定力。或者換句話說,對我而言,爬山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看景,是為了征服自己,讓大腦找一個理由反饋給身體,她還年輕。
有過還蠻多次的爬山經歷,如果不看峰頂,其實爬山的過程都一樣,一個臺階一個臺階的往上往下。區別的只是來來往往的人不同,但我大部分時候是按著自己的節奏低著頭看路,這時我就感覺世界只有一個人。很喜歡低著頭爬,因為我會在心里暗示自己,下一步就是平地,然后我就感覺,只要腳下不滑,我可以一直爬上去。
我知道各人體質不同,有人怕高,有人體力虛弱,有人總是充滿活力。爬山的時候,我腦子里突然出現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有人怕高有人不怕高,我到底怕不怕高?對勇敢嘗試過一次的人我們總是會說你戰勝了自己,可是他們是真的克服了么,那么他們到底怎么克服的,僅僅靠著朋友的鼓勵,如果下一次的挑戰朋友不在呢?
站在高處向下張望的那一刻,也不是如履平地那樣坦然的,會膽怯。可我總會有一個不入流的奇怪想法,并且我覺得對我還蠻有用的,就是暗示自己大不了就是死亡,這個時候我就會慢慢放下害怕,轉化成旁觀者的角度來做這件事情,平常心和輕松。
昨夜的雨真的是好多人都沒想到的,在中天門的廣場,突然刮風,打雷,下了小雨,我當時特地看了一下時間:2019年凌晨17分。這之后,持續了有兩三個小時的雨,一陣大一陣小。從褲腳到鞋已全部淋濕,當時的我們想的已不是說看日出了,而是能不能上去。
等到3點左右,雨終于停了,有幾顆星星出來,我們也像是吃了一顆定心丸,相信會有日出。
觀日峰上的風真的很大,人好像會被刮走。當人群聚集多了,我們感覺到的便不再是風,而是渴望和焦急。
此時,對太陽最形象的比喻大概是個孕婦。
先是出來一點點的紅暈,一點點變亮,往云層上移;然后紅暈結束了助產師的角色,云層深處出來一點點的祥光,越來越多,一點點往外冒,往上爬,太陽在慢慢成型,光也越來越強烈,周圍的云朵都像是這場生產過程中的醫生和護士,引導著她張開眼,看一下這些個望眼欲穿的人。
整個天空沒有意識的變亮,好似按著一個低聲波的頻率,人眼無法準確找到黑與白的過渡點,因為不是黑和白之間的灰,是世間紛呈的色彩都被調度來觀摩這場生產過程。
最后,感覺鑾媽和三個男生的陪伴,我一個人也可以,但有你們這一路風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