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蠅在瓶子內,到處亂撞,卻始終找不到瓶口,飛不出去。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蒼蠅的每一次碰壁,都是盲目的,不會從上一次的碰壁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不斷向前發展,是因為人能夠不斷反思、總結,從而不斷更新迭代。
上一期的文章,【有魚樂水】曾談到有一種人,做一天事和做一輩子事是一樣一樣的,說的就是不善于總結規律的一類人。這就是我們經常會談到的,同樣的老師教一批學生,有的學得好,有得學不好。除了上課時接受能力不同,很重要的一點區別是會不會總結學習方法和解題規律。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小升初考試還是中考、高考,閱讀題所占的比重是極大的,也是不少同學最容易失分的一個部分。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閱讀題如何總結答題規律。
0 ?1
善用歸類,找同一性。
這種方法,適合高年級模擬練習或者真題練習較多的情況。同類題型或者相類似的解題思路會在閱讀練習中多次出現。這時候,如果能夠把相同類的習題放在一起,加以總結,就比較容易得出規律性的東西了。
例如:
概括記事類文章的主要內容,我們通過幾篇文章的練習、歸類,可以發現大致有這樣幾種方法:(1)題目擴展法。如《飛奪滬定橋》一課的標題適當補充一下:本文寫的是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難,奪取瀘定橋的經過。(2)要素歸納法。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時間是1948年5月25日,地點是隆化中學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毀暗堡。概括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內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戰斗中,董存瑞在緊急關頭毅然舍身炸毀了前進途中的暗堡。 (3)段意合并法。舉例(略)。
0 ?2
善用對比,找差異性。
顯而易見,這種方法,跟上一種相比,正好利用了習題之間的鮮明區別,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特性,把兩種不同類型的的習題擺在一起,對比它們的不同點,尋找差異,從而更好地理解不同題型的解題思路。
例如:
詩歌閱讀的方法和記敘文閱讀方法對比,可以發現,詩歌主要是學會抓住其中的物象(意象)體會情感和思想。
臧克家的《星星》
我愛聽
人家把星
叫做星星
夜空是另一個世界,
星星是它的小民
誰也不排擠誰
彼此密密地挨近。
這首詩歌的思想情感就要抓住星星這個物象體會它的特點,作者賦予的情感和通過它傳達的思想。
而記敘文,我們主要通過抓住其中的主要人物,體會和分析人物的言行,進而領悟思想情感。如《小英雄雨來》一文,可以抓雨來這一人物,由表及里感悟和歸納文章的情感與思想。
0 ?3
善用借鑒,找啟發性。
相比前兩種方法,這種方法的要求更高。它是從跨學科的角度,從一門功課的學習方法或者解題思路中借鑒有意義的東西,為另一門功課的解題思路提供更好更靈活的解題方法。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在學習上我們要善于打通文理、打通中西。這說明,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就語文的閱讀解題方法來說,也可以借鑒其他學科的方法。
例如:
數學解題過程中,常用到因果推導法,已知到未知的推論法。同理,閱讀題,我們也可以從已知到未知進行推論。如知道了文章的體裁,可以推論出文章的基本特點和常用手法;知道某一個作家的寫作風格,可以推論出他某一篇文章的寫作思路等。
如知道了文體是散文,就可知道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如果是借物喻人的手法,就可以知道文章表面寫的是物,實際要寫的是人。人教版小學語文六上課本《彩色的翅膀》,就是借用蝴蝶,寫出戰士們對海島的熱愛。
當然,任何一種方法都應該活學活用,在練習中不斷總結,不斷摸索,才能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