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的國慶長假結束了,同事們陸續來上班,大家興致勃勃的討論著自己長假的感受,人多呀,人擠呀,堵呀,景區混亂呀、飯店人滿為患呀;哪的景區真美,那兒的風光不錯......
朋友圈繼續曬著陪家人孩子外出的歡樂、湖光山色、峻美山峰......
這個十一,單位放假,僅安排每人值一天班,和愛人商量好假期前幾天要購置些家庭用具,她負責誑街,我負責陪孩子,由于平時在家時間短,所以這個假期我沒有外出。
我記得值班那天,在樓道里碰到其中一位領導,“放假沒有外出?”,“假期出去好堵,趁假日出去,還不如錯開假日出去舒服......”
看著國道上排著長龍的車輛,聽接連不斷的鳴笛聲,擁護的長流......
雖然沒有外出,但每一天都在看著外邊的世界,聽著長假的聲音。
或許,不到景區,你真的體會不到中國人的多,你不外出,真的體會不到出門有多艱難,但是在路上的人們他們同樣有不同的體驗。
據統計,10月1日至7日,旅游接待人數接近5億人次。鐵路運送旅客突破1億人次,僅10月1日,全國鐵路日發送旅客1441.7萬人,同比增加188萬人次,增長1.5%,全國鐵路增開旅客列車505列,創鐵路單日旅客發送量歷史新高。看十一黃金周鄭州火車站人山人海,客流爆棚;十一黃金周游客冒雨游覽蓬萊仙島擠爆景區;長假第二天,八達嶺長城人滿為患,游客在長城上彎不下腰;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游客絡繹不絕,為了一睹大熊貓的風采,頭頂烈日,在景區門口排起了長隊,有游客笑稱,熊貓基地已經變成了人類基地;北京出城106里高速,行進了6個小時;全國各地高速開啟擁堵模式,10月6-7日,返程高峰,又進入涌堵狀態......
黃金周制度出現的動因之一,是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了刺激消費,拉動國內經濟,促進國內旅游而做出的舉措,長假推動了假日經濟,促進了消費,黃金周從1999年開始,至今已經持續了17個年頭,黃金周刺激了消費,造成景區客流井噴,人如潮涌,無論車站、景區,人們排隊、等車,出現票難買、房難訂、車難行......摩肩接踵的旅游人群,讓所有的旅游熱點地區的景區、賓館、交通、餐飲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以致出現了暴利宰客的行為,住宿、餐飲的價格成倍上漲。人們發現,黃金周蘊藏著這么多的"黃金",商家收獲了"缽滿盆滿",人們把假日經濟形容成暴利經濟,那時有人建議取消黃金周,但各方面的聲音并沒有形成統一。隨著黃金周漸漸盛行,政府加大調控,旅游消費日漸理性。
看假日過后,有人感慨,有人埋怨,有人吐嘈,埋怨吐嘈過后,明年黃金周,繼續再來,人們繼續選擇遠行。
每年都是在擁擠中看景,每年都是在擁堵中前行,長假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消費手段,人的一生注定要走過無數道風景,或許外出才是一種體驗,不出去的人永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即使這種擁堵著,這樣埋怨著,他們也一樣快樂著。
長假,一種說不出的美,一種不愿放棄的累。
內容來自[生命狂奔]百家號: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4715293287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