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在《一個問題》中寫了一個名叫朱子平的小人物。
朱子平原是一個窮困潦倒的讀書人,本來憑他的能力只能勉強度日,混口飯吃,可是在命運的催促和安排下,他成了一個三個孩子的父親。生活更加捉襟見肘,舉步維艱。他和妻子孱弱的肩頭艱難的支撐著整個家庭。
朱子平想通過寫作補貼家用,可是下班后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喂養(yǎng)孩子和干家務(wù)活上,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來看書寫文章。于是朱子平非常苦惱茫然。
當一個人疲憊不堪又無力改變現(xiàn)狀時,尤其是一個讀書人,通常會想到一個這樣的問題:人生在世,究竟是為了什么?
朱子平不斷的想啊想,總是找不到答案,他期望學哲學的主人公小山能給他一個答案。可是小山?jīng)]有告訴他答案。
其實很多電影里都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比如《百萬美元寶貝》。
麥琪是一個非常熱愛拳擊的老姑娘,她從13歲開始就在餐館里洗碗刷盤子,一直到31歲,沒有屬于自己的房子,也沒有男朋友。她只有一幫冷血無情的家人,不但不能給她任何幫助,還要成為她的負擔,壓榨她的血和肉。
麥琪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朱子平,像千千萬萬被生活壓迫得抬不起頭來的人們。他們的生命如螻蟻,忙碌疲憊且脆弱,但又不得不茍且的活著。
朱子平說他一個月只吃三四回肉,別人請客他也不敢去,因為吃了人家的總要還。
而麥琪她偶爾也吃肉,不過是人家餐桌上剩下的。那個酒足飯飽,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走到另一桌拿牙簽剔牙時,抬頭看到麥琪從屁股后面掏出一張錫箔紙包著他剛吃剩的半塊牛排。麥琪尷尬的說:“我要喂我家里的狗。”為了填飽肚子,她不惜把自己貶為狗。在饑餓貧窮面前,人是沒有尊嚴的,甚至不如一條狗。而麥琪最后通過自己的拳頭一點點把尊嚴贏了回來。
可是麥琪沒有朱子平的煩惱,她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著。她有一個愿望,在37歲之前站在擂擊臺上成為一名出色的拳擊手。為了這個夢想,吃再多的苦她都心甘情愿。她從不抱怨,你在她的臉上看到的都是陽光,自信與微笑,而不是命運的摧殘與無奈。用一句話形容就是:生命以痛擊我,我卻報之以歌。
當我知道她是一個已經(jīng)32歲高齡的女孩還抱有那樣的夢想時,我特別佩服她。很多人連想都不敢想,那樣的夢想遙遠奢侈,而且不切實際。在世俗的價值觀面前,這個年紀的女孩難道不應(yīng)該趕緊找個人嫁了嗎?幾乎所有人都在嘲笑她,更沒有人相信她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我們更多的人則像電影中那個被父母拋棄的弱智丹吉爾。丹吉爾每天對著空氣揮舞拳頭,大聲呼喊我要打敗誰誰誰。我們的夢想也像他一樣整天掛在嘴巴上,從不曾腳踏實地的去做。哪怕邁出一步。
而麥琪,她的每一拳都是打在沙袋上的,而不是空氣里。盡管她打得毫無章法,甚至是白用功。可是她比任何男拳擊手都刻苦努力。她揮出去的每一拳都在接近自己的夢想,不被人理解的夢想。
電影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弗蘭基,他也有一個夢想——造就一個拳擊冠軍。這個人特別像《摔跤吧爸爸》里的爸爸馬哈維亞,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打造冠軍。弗蘭基非常了解自己的拳擊手,就像馬哈維亞了解自己的女兒一樣。在最關(guān)鍵時刻總能給自己的拳擊手神一樣的指導。這種指導也總能扭轉(zhuǎn)乾坤。他就像一個洞察世事的智者,指引著麥琪朝夢想開赴。
弗蘭基有一條很重要的人生信念:時刻保護自己。這句話在電影里反復出現(xiàn)。
拳擊是一種不自然的運動,因為一切都是相反的。你想要向左移動,你不用向左移步,你用力推自己的右腳趾,用自己的左腳趾向右移動,不能像正常人那樣躲避疼痛,你要迎接它。
拳擊又是一項殘酷的運動,首先要懂得保護自己保存實力,才能贏得最后的勝利。如果連健康完整的身體都沒有了,那還靠什么來實現(xiàn)夢想?時刻保護自己是第一要則,當然在緊要關(guān)頭勇于豁出去也是致勝的關(guān)鍵。這兩者并不矛盾。
麥琪喜歡一拳打倒對手。弗蘭基告訴她不應(yīng)過早的暴露自己,要厚積薄發(fā)。弗蘭基原本可以讓那個黑人早一點成為冠軍,可是他偏偏要放慢奪冠的速度,這是一種人生哲學。很多人對于功名利祿太渴望太急切,以至于欲速則不達。殊不知慢一點反而更快到達目的地。
麥琪不懂得掩藏鋒芒,也不懂得人心險惡,她以一顆處子之心面對夢想,面對人生,可是迎來的卻是致命的拳擊。這一拳讓她徹底的離開了才剛剛開啟的輝煌燦爛的人生舞臺。
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拳擊較量?它不只有陽光明媚,還有暴風雨雪,天災人禍,病痛折磨。
生活不像透明的空氣對我們熟視無睹,反而它如同擂臺上站在我們對面的拳擊手,虎視眈眈的盯著我們瘦弱的身軀,在我們一不小心懈怠時給我們猛的一拳。
如果說這是一個徹底的悲劇,我覺得也不盡然。麥琪實現(xiàn)了遙不可及的夢想,獲得了掌聲鮮花崇拜,這一生雖然短暫,卻是平庸的人們一輩子也無法體驗到的人生。傻子丹吉爾在真正走上擂臺被人痛擊一頓后逃離了拳擊館。大家以為他再也不會回來,可是最后他依然回到了擂臺上。他開始腳踏實地的練拳擊。這時,我看到的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傻子,而是一個為夢想而努力的傻子。連傻子都知道接近夢想,我們連傻子都不如嗎?導演可是真夠諷刺屏幕外的人們。
弗蘭基失去了一生的摯愛,遠離了拳擊,他用余生的積蓄去實現(xiàn)自己最后的夢想——買下那個麥琪喜愛的小店,過著另一種屬于自己的生活。放下痛苦才是真正的解脫。生活不僅僅只有拳擊和冠軍,還有詩和遠方。
如此說來,這個電影并不算是真正的悲劇,它把生活的悲痛殘忍陳現(xiàn)給我們,也不忘給人們以新的啟迪和希望。
我不得不提一下這個電影的原著小說,它的作者是杰瑞-博伊德,出版這本小說時,他已經(jīng)70歲,此前的40年里,他的作品一直被出版公司拒之門外。這個小說里的女孩麥琪是很有他個人的影子在里面的。他為夢想堅持了40年,這40年里要經(jīng)歷多少痛苦與挫折?就像拳擊手一拳一拳打得他鼻青臉腫,而他卻毫不退縮。
朱子平整天冥想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其實胡適在另一篇文章里回答了那個問題,他說生命本身沒有什么意義,你要能給它什么意義,它就有什么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
人活著不過是為了在有限的生命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以及愉悅了自己,才不枉此生,哪怕像璀璨的煙花一樣轉(zhuǎn)瞬即逝,也在所不惜。
最后用周星馳的話說就是:人如果沒有夢想,和一條咸魚有什么分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