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母親80歲的時候,寫成了一本書,一本她的回憶錄。
母親寫書的念頭,是2013年國慶長假時起的。當時哥哥也從工作崗位上回來休息,聊家常中他提議媽媽閑來寫點東西,鍛煉身體的同時,兼顧鍛煉腦力。
哥哥一提議,媽媽即著手寫來。一個月后我再次從鄭州回去給她慶祝78歲生日時,手里已經拿到了媽媽寫好的厚厚一沓的手稿。
在母親和哥哥的影響感染下,我利用業余時間,幫母親將手稿打印、編輯。
母親的回憶錄從外祖父的父母從禹州西來逃荒寫起,算起來應該是1890年前后。此時的中國內憂外患、戰亂不斷,外有八國聯軍入侵,內有義和團運動和中原的白朗起義,普通的農家,兵連禍結、求生無門、走投無路、賣兒鬻女、四處投身,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外祖父由禹州隨父逃荒,寄身汝陽,落戶臨汝,掙扎求生、繁衍生息,綿延下來,歷時百年。
常常,我在電腦前敲擊著鍵盤,淚水便模糊了雙眼,先輩們亂世謀生的艱難經歷和生生不息的堅強品格,歷盡貧寒仍不失忠厚善良、不遺余力培養后代讀書求學的大愛無私,穿透時光阻隔直達我的內心,令我感動、給我克服困難的力量和直面坎坷的勇氣。
母親回憶錄的后半部分是寫我父親的家世和經歷。由于父親早在十多年前因病去世,所以是以父親生前編定、哥哥為他整理出版的自選詩稿《夷齋詩集》為線索敘述的。
父親在其自傳體長詩《五十漫吟》里,詳細記敘了自己50年的人生軌跡,而父親在繁忙的公務之余寫作的大量政治類詩歌也組成了父親一生的編年詩。
感謝父親遺留下來的這些精神財富,他讓我們后代了解了曾祖耕讀傳家,祖父輩為國捐軀、躬耕鄉里的仁厚勤懇、安分守業。
出身農家的父母親,在新中國成立后,因為有知識有文化,先后投身基層教育,父親因熱愛寫作、新聞采編被調入政府部門。
我和兄姐四人,自幼隨母親在農村長大,經受了艱苦生活的鍛煉,在父母的嚴格教育和潛移默化影響下,養成了儉樸踏實、勤奮好學的品性。我的大哥1972年高中畢業后參軍入伍,二哥在1978年恢復高考后考入大學,姐姐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高中畢業后通過了招干考試,我在1988年考入大學。如今我們兄妹四人工作、生活在四個不同城市,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業、盡職盡責。
父母親對我們兄妹的培養和教育,是我們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他們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自強自立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高,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榮辱結合起來,才能建功立業、不虛此生。
母親的回憶錄完成后,當時正在香港攻讀文學傳媒專業研究生的侄女,對奶奶的寫作給予了很好的評價,她說奶奶寫的事情讓她聯想到余華的小說《活著》,還說在港臺和國外許多地方,“我手寫我家”這樣的家庭歷史寫作是一件時尚雅事。奶奶聽了孫女這樣說,高興得合不攏嘴。
若后人讀書有所心得,當是前輩寫作的最好收獲。家風就是這樣一代代地傳承下來。如今我們家族的第三代,在國內外不同的地方經商、工作、求學,他們都用自己的行動和夢想在繼承和發揚著我們共同的家風:勤勞忠厚,熱愛生活,努力學習,不懈追求。
我的父母親一生正直廉潔、重教愛學,雖然他們沒有給我們兄妹留下什么物質財富,但父親給我們留下了他的詩集,年邁的媽媽在80歲的時候,又寫成了一本回憶錄,她用她堅強勤奮的精神,又給我們子孫后輩上了一堂耕耘與收獲的人生大課。
父母親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是令我們后輩世世代代引以為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筆財富我們有責任繼承好,并發揚光大,愿母親的書能起到這樣的作用,也愿我們的后輩們能從先祖的生活經歷中,更好地明白生活、做人、創業的真諦,為家庭、為國家、為社會作出更好的貢獻。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十個字大約是可以稱得上我們的家風的。愿我的母親健康長壽,引領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懈提升和實現自我價值,不斷傳承優良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