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從小學開始,每次一放寒暑假,媽媽就會帶我去新華書店買上幾本書。買書全憑我興趣,買回家不看完也不打緊,媽媽一直希望的是我能喜歡上讀書。
我媽媽高中畢業(yè),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她培養(yǎng)了我閱讀的愛好和寫日記的習慣。我非常感謝她,這是她對我的成長最好的饋贈。只要有書在,我便不會無所事事、精神空虛。
后來,我遇到了不少熱愛讀書的人,了解到很多有關讀書的故事。所以,我想來談談讀書這件小事。
1
讀書只是個人愛好,并不比看電視、逛淘寶高級
去年年底,我參加公司的讀書分享會,認識了一位讀書大咖L先生。
L先生所在的部門掌握了公司的發(fā)展方向,可謂業(yè)務繁忙,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兒。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一年看150余本書,而且每本都認真做讀書筆記。
L先生嗜書如命,夸張到上廁所、吃飯的時間都在看書。我以為L先生一定會找個同樣有書卷氣的人生伴侶,沒想到他的妻子C小姐是個完全不愛讀書的人。
晚飯后,家里常有C小姐追韓劇而L先生在讀書的和諧畫面。面對朋友、同事的疑問,L先生這樣回答:
讀書同逛淘寶、看電影、打籃球一樣,都是個人愛好和消遣方式,沒有高低之分。我們能夠在一起,互相尊重對方的愛好和習慣也是很大一個原因。偶爾,她會讓我念書給她聽,與我分享她的感受;當然,我也會陪她看綜藝,一起大笑一起吐槽。更多的時候,我在看書,她在追劇。我們互不影響,知道對方在,就覺得很安心。
如果你平時刷知乎的話,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現(xiàn)在有很多人自以為比別人多讀了幾本書,就高人一等了,覺得自己脫離“低級趣味”了,便對不愛讀書的人嗤之以鼻。不知道這些人哪來的自信,讀書不過是一個愛好罷了。
2
閱讀興趣十分重要,不要勉強去讀書
我小時候不愛看國外的書,因為人名長到記不住,上大學后才接觸多了起來。
大一的時候,班里一位讀書頗多的男同學強烈推薦我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太年輕太浮躁了,這本書真的很啰嗦很難讀啊!
主人公的名字真可謂千變萬化,讀起來云里霧里的。大名叫“拉斯柯爾尼科夫”,不同的人會叫他“羅季昂”、“羅佳”、“羅堅卡”等等,以至于我讀著讀著就不知道在寫誰了。
當時我想我應該讀完這本卓越的社會心理小說,畢竟大家都說這本小說寫得好。于是,我強忍著不愉快,一次又一次打開這本小說,大概花了一個月才將它看完。
結果是什么呢?我當時就發(fā)誓我這輩子都不看俄國文學了!什么列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高爾基,文學水平再高的作品我都不想看了。
每當我身邊的朋友讓我推薦書目的時候,我一般都會提醒“這些書是我個人覺得好看的,不一定合你胃口。你要是覺得好看,就多看一些;你要是覺得不好看,就扔一旁去。”
你讀不下去一本書,不代表你沒品位或者水平不夠,只能說明這本書無法引起你的興趣。勉強去讀,既損傷了你的閱讀興趣,又耽誤了你的寶貴時間。何苦呢?不妨挑些感興趣的去讀吧!
3
讀完書想學到更多,做讀書筆記是有必要的
我們讀書,大多時候是為了消遣,但是也有需要真正學東西的時候。
大學四年,我在同學中間也算得上是讀書多的。我平均三四天讀完一本書,四年下來將近四百本書。
當我回想我看過的書,我發(fā)現(xiàn)我?guī)缀踹B主角姓名、故事梗概都不記得。雖然我不曾打算從讀書中獲取實際的好處,但是讀完便忘似乎也挺難受。
上班以來,我參加了兩次讀書分享會。為了更好地讓大家理解我分享的內容,我不得不仔仔細細地閱讀,不時停下來做筆記、查找資料、深入思考。
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我對一本書就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忘都忘不掉。
想要記住或者吃透一本書,輸出是非常必要的,做讀書筆記和參加讀書分享都是很好的輸出方式。
只有當信息通過我們自己的思考進行加工,并且投入到實踐操作中,才會真正成為我們掌握的知識或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