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睿的周記(2019.2.4-2.10)
一、成長點滴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句話是我過年看的一本懸疑小說反復出現的,貫穿了整個劇情,讓人印象深刻又回味無窮。而這本讓我一口氣讀完的小說就是馬伯庸的《長安十二時辰》,其長安一百零八坊的宏大布局,胡漢混雜海納百川的文化特性,風土人情刻畫之精細,細節把握之考究,讓人仿佛夢回紙醉金迷、恢弘壯麗的長安城。正反人物刻畫著墨不多,不管是巧言令色的元載,機關算盡的蕭觀,百折不撓的張小敬,盡忠職守的李泌,人人都是各為其主各有所圖,沒有對錯之分,只有觀念不同,每個人都很真實。整個故事發生在24個小時內,一氣呵成,跌宕起伏,讓人欲罷不能。唯一的遺憾可能就是主角光環太耀眼,不停地受傷和絕地逢生,有些還說得過去,有些未免太湊巧和牽強。不過瑕不掩瑜,總體非常值得一讀。
其實我還是比較相信平行宇宙理論的,類似于蝴蝶效應,你的不同選擇在不同時空造就了不同的你的命運。但后來一想,我能夠感知和掌控的只有現在這個我,其他的我即便存在對我來說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也改變不了我的現狀。作為讀者,看到書中人物在糾結之時或者窮途末路的時候說出“人要為自己選擇負責的話”,頓時領悟到不要老去后悔自己沒有去做的,好好享受或者忍受現在由自己選擇帶來的現狀,畢竟人生沒有悔棋之說,你即使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種選擇,也會有一個結果。與其逃避不如面對,對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來。
二、生活感悟
過年經常會同學聚會啥的,因為自己選擇了體制內的工作,又不自覺地與他們探討起來體制內外的優劣。
我的同學體制內外都有,相對比較理性,并沒有一邊倒的說哪邊好,可能經歷了近十年的職場洗刷,好壞都有體會,相比較剛出學校的學生更多了一份耐心和包容,可網上經常刷出的爆文卻遭到我們一致性的不認可。比如“穩定是慢性自殺,年輕就要去一線城市創業拼搏,哪怕住地下室擠地鐵天天加班一年回不了一次家也不怕”的說法,其實作者抓住了人人都有一顆悸動的心的痛點。詩和遠方誰又不向往呢,你問我后不后悔沒有去北上廣闖蕩一番,我的回答其實是確實有點遺憾,可能錯過了一個開眼界漲經驗的好經歷,成家生子后更難有機會了。不過全國甚至全球資源聚集的地方,必然意味著頂尖的人才也聚集,你是不是人才沒人可以下結論,但終究會有大批人難以出人頭地,拖上個幾年,可能這時候連穩定都成奢望了。
其實人云亦云不可怕,怕的是人云亦云還不自知。說白了,我們身在體制內的人多多少少也有這種想法,我要是出去闖一下肯定混得比現在好。其實這種心態是典型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體制的平臺一般都比較優質,體制內的身份也對個人有微量加成,但不要把平臺的力量等同于自己的能力了,體制外信奉的是叢林法則,法無禁止即可為,那風險和勾心斗角程度遠超有所顧忌的體制內,人可以自信但不能自不量力。
三、文體空間
節日選擇性觀影后,個人心里的前三名是流浪星球-飛馳人生-瘋狂的外星人,目前看票房前三這個順序。不得不說現在能夠用心做內容的電影越來越多了,去年的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年中的我不是藥神,今年的流浪地球,的確讓人看到了國產電影擺脫低成本尬笑喜劇+流量小生爛片的希望。
紅海行動講的是愛國,流浪地球講的是愛球,大國電影的家國情懷彰顯無疑。比起成熟電影工業的好萊塢,我們固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然而起步了就成功了一半。用心愛電影做電影的人越多,中國電影更有希望,所謂天道酬勤。
以上。